当前位置:主页 > 二人转资讯 > 笳

时间:2021-06-03    点击: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拼音
    jiā


    部首


    总笔画
    11

    目录
    1基本字义
    2详细字义
    3古籍解释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形声。从竹,加声。本义:胡笳
    词典解释部首笔画
    部外笔画:5
    五笔86:TLKF 五笔98:TEKF 仓颉:HKSR
    笔顺编号:31431453251 四角号码:88463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B33

    1.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出于西北民族地区,汉时传入中原,通常称"胡笳" [Hu Jia-a reed instrument]。最初是卷芦叶为笳,吹以作乐。后在形制上有所变化,将芦叶制成的哨插入管中,遂成为管制的双簧乐器,形似筚篥。

    笳有着相当的表现力,"刚柔待用,五音迭进"。胡笳即胡人之笳,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慓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

    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两块鼓吹乐画砖,其中一块是五人乐队,最左边的人吹奏的乐器即是笳。其它四位则是两人吹角,一人吹排箫,一人吹笛。

    在汉魏历史上流传有不少运用笳声作战的故事。历史上也有不少有关笳的文章,有名的如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为笳添加了一种感伤而诱人的神韵。

    刁斗笳吹。--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笳角(胡笳与号角。系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中乐器);笳鼓(胡笳与胡鼓);笳吟(胡笳吹奏;笳声萦回)。

    3. 古代妇女使用的发簪 [bun]。


    康熙字典

    《广韵》古牙切《集韵》《韵会》《正韵》居牙切,$音嘉。《广韵》笳箫。《史记·乐书》胡笳似觱栗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伯阳避入西戎所作,卷芦叶吹之也。《韵会小补》大胡笳十八拍,号沈家声。小胡笳十九拍,号祝家声。

    又叶居何切。《夏侯湛·笳赋》南闾兮拊掌,北园兮鸣笳。鸣笳兮协节,分唱兮相和。 《篇海》亦作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