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二人转资讯 > 闽派古琴

闽派古琴

时间:2021-04-27    点击:
    古琴,又名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相传系伏羲所创,初为五弦,至西周增至七弦。到了清代,古琴广为流行,以吴越为中心,逐渐分出许多流派,影响较大的有四家,即浙派、江派、闽派、川派。闽派,以浦城祝凤喈为代表。浦城闽派古琴已经被评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古琴


    所属年代
    20世纪初

    闽派古琴
    目录
    1传承人物
    2艺术价值
    3重振雄风
    折叠编辑本段传承人物
    祝凤喈,字桐君,约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出生,同治三年(1864年)还在世。福建浦城城关人。自幼攻读诗书。父亲祝昌时(浦城富绅)去世时,凤喈16岁,其兄凤鸣(字秋斋)时年20岁,家事日绌,赖母维持。凤喈弃举子业,侍理家事。19岁时,听兄在古斋抚父遗之琴,初时索然,嗣后略知音韵,遂请兄授指法,并能弹成曲调。其后日习不缀,其兄又向他讲授律吕(乐律与音律),举前人论说,严析是非,发其所未发。还指导他制琴法和指法字母。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母去世,守孝三年后,重新理琴。30余年的磨砺,祝凤喈鼓琴形成自己的风格,弟兄唱和,受业者不远千里而来,并接纳四方云游天下琴人、词家、诗客、名士。林则徐途径浦城时,亦在祝家琴楼相聚,吟咏唱和。桐君曾以例官浙江东防(今东阳)同知,以琴自娱,所至文躁一时。清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在浦城刊行《与古斋琴谱》四卷。随着此书的传播,培养了一大批琴手,形成一批体现祝凤喈风格的琴家群体,称为闽派古琴,与浙派、苏派、川派鼎立。

    祝桐君的高徒为张鹤。张鹤,字静芗,上海邑庙玉清宫道人。少长,喜好杂艺,尤爱古琴,但无名师指导。后读到祝桐君的《与古斋琴谱》,再三读之,悟出音律的精髓。认为"非它所可及,洵后学津梁也"。这时,祝桐君寓居上海,张鹤即拜他为师。祝桐君论议音律精遂,使张鹤升堂入室,琴艺大进,并于同治三年(1864年),经祝桐君鉴定后,刊行《琴学入门》,此书二卷,上卷摘录《与古斋琴谱》,间有自己的议论;下卷专列琴曲。《琴学入门》一书,传播祝桐君的琴学理论、指法字母及工尺等,使闽派古琴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

    随着《与古斋琴谱》和《琴学入门》的流传,使闽派古琴艺术走向大众,私淑弟子日众,民国期间,浦城的李迪瑚即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

    李迪瑚(1874~1952年),字聘珍,号葆珊。晚年好佛,又号匏僧,闲云居士。福建浦城城关人。清未拔贡,授候补通判。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经济。民国期间,任过浦城县劝学所所长,创办浦城私立中学,任校长。当选为省参议院候补议员,后任福建省公署咨议等职。

    李迪瑚生平曾广置图书,建酌海楼,藏书4万多册。能诗善文,喜好古琴,研究颇有心得,著有《酌海楼琴言》、《酌海楼琴谱》五卷。1985年5月,北京音乐学院教授,中国古琴协会主席吴景略说:"李老前辈(指李迪瑚)昔在沪时为古琴会员,习闽派祝桐君之艺。为闽派之代表,是当时古琴有影响之人物。"

    吴燕琳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浦城闽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价值
    一、闽派古琴从形制到曲目,从特殊的记谱方式到丰富的演奏技功,都体现出中国音乐艺术的至高境界,代表着中国文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情的生活方式,表演出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蕴含着关爱自然、天人合一及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它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记忆,对中国文化史、艺术史乃至中国人的精神、气度、品格、行为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二、古琴经过祝桐君的创造、改造,使学者易懂、易学、易操作。同时家藏的琴曲,改变了一般古琴琴曲的孤独性、脆弱性及附庸风雅的道具。祝凤鸣的古琴犹如天籁,听起来豪放跋宕,又清丽委婉舒展。琴意得之弦外,音有尽而意无穷。产生的神秘的艺术魅力,可以陶冶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对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重振雄风
    2010年7月,"厦门大学古琴文化实践基地"在位于文化艺术中心的龙人琴坊举行授牌仪式。此基地的成立,对重振"闽派"古琴艺术,对厦门成为中国重要的古琴艺术基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