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二人转资讯 > 张果老

张果老

时间:2020-11-20    点击:
    张果老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八仙之一,在中国民间有广泛影响。张果老(张果),他姓张名果,号通玄先生,受武则天和玄宗征召,御赐邢州五峰山(今邢台张果老山)。

    据明万历《太原府志》记载,张果老者,字园林,交城(东关)小南巷人也。尝骑白驴至(交城)阿苏山,以铁锥指石为穴,引驴入焉,今岩中驴尚存。是唐朝(618-907年)人,本名张果,由于他年纪很大,所以人们在他的名字上加一个"老"字,表示对他的尊敬。相传他久隐山西中条山。往来晋(阳)汾(州)间。唐武则天时已数百岁。则天曾遣使,欲召见之,即佯死。后人复见其居恒州山中。他常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休息时即将驴折叠,藏于巾箱。曾被唐玄宗召至京师,演出种种法术,授以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以后他以"年老多病"为由,又回到中条山去。因为他经常手中拿着竹子做的一种说唱用具,所以后世人们就把他看作是"道情"(中国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的祖师,相传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列入八仙。


    别名
    张果老,广宗道人,通玄先生,银青光禄大夫

    国籍
    唐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北邢台广宗张固寨村

    出生日期
    隋文帝年间

    逝世日期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信仰
    道教

    代表作品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决》、《气诀》、《阴符经太无传》 《果老星宗》十一部书

    坐骑
    毛驴

    修行法门
    内外丹兼修,性命双修

    修炼地
    中条山,恒山

    法器
    渔鼓

    身份
    八仙之一、炼丹家、养生家、哲学家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原型
    3历史传说
    4江湖道术
    5人物法器
    6人物疑问
    7人物著作
    8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张果,就是民间所传"八仙"中的张果老,玄宗时人,大约生活在七世纪至八世纪中期,生平不详。他著有《神仙得道灵药经》、《丹砂诀》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等。《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记述丹砂的产地、形状、性质都非常详细,其中提到用"汞一斤,硫黄三两"制成紫砂,其内容与陈少微《九还金丹妙诀》相类似。这里汞、硫两物的重量比为100∶19。而根据丹砂(硫化汞,HgS)的组成计算,汞、硫重量比是100∶16。陈张二人把硫磺的量加多,是因为硫磺容易燃烧而遭到损失的缘故,这是很有道理的,说明当时制造丹砂确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张果内外丹兼修,但以内丹修炼为主。他分内丹为三品,以九转大还丹为上品。并且总结出九转大还丹有九要,依此而行,可以得道。此说与司马承祯的坐忘相通。此外他提出性命双修,被认为是宋元内丹学的先驱。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原型
    张果,作为八仙之一,是中国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然而,历史上的确有张果老其人,他是八仙中仅有的两位"名留青史"的人物之一,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张果老神话,他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明皇杂录》,生平又见于《大唐新语》卷10,《新唐书·张果传》基本取材于此。盛行于唐代,拓展和完善于宋元。大约生活在七世纪至八世纪中期,生平不详。他著有《神仙得道灵药经》、《丹砂诀》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等。《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记述丹砂的产地、形状、性质都非常详细,其中提到用"汞一斤,硫黄三两"制成紫砂,其内容与陈少微《九还金丹妙诀》相类似。这里汞、硫两物的重量比为100∶19。而根据丹砂(硫化汞,HgS)的组成计算,汞、硫重量比是100∶16。陈张二人把硫磺的量加多,是因为硫磺容易燃烧而遭到损失的缘故,这是很有道理的,说明当时制造丹砂确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传说
    甘肃两当县灵官峡有登真洞,即"张果老洞",亦称"石鼓洞"。是唐玄宗时代通玄先生张果修道归真之地。张果是我国道教中八大仙之一,有关八仙的神话故事,数百年来在我国和东南亚地区广为流传,张果俗称张果老,唐代武则天、玄宗时人,新旧《唐书》中均有文字记述。《全唐诗·第二十四册卷八百六十》收录张果《题登真洞》诗一首:

    修成金骨炼归真,洞锁遗踪不计春。野草谩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

    诗后附一小传:"张果先隐中条山,后于鸑鷟山登真洞往来。天后召之不起,明皇以礼致之,肩舆入宫,银青光绿丈夫,赐号通玄先生,未几还山"。又据《两当县新志·名迹篇》:城东十五里鸑鷟山有"登真洞",相传唐通玄先生张果修真处,洞高一丈深百尺,有水自顶注入石池中,旁石震之有声,又名石鼓洞。崔熙碑载:"两当邑之东有鸑鷟山,一洞嵌深流水冷然,唐张果先生隐居所也……"这里就是灵官峡景区的一大亮点。

    登真洞由三洞一阁组成,"三清阁"、"正洞"即张果老卧像阁、"无量祖师洞"、"石鼓洞"即是张果老洞,确切地说就是八仙洞。三清阁:供奉的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在道教中,三清阁被誉为最高神府,一般都供奉在最高处。正洞:这位鹤发童颜,面容和蔼有仙骨道风的老者就是张果老,他就是道教音乐的鼻祖和倡导者,他曾演唱的道曲被后世发展成现今的陇东道情,湖北渔歌,山东渔歌等流传至今。据历史记载曾经有两位皇帝请他入宫讲道,一位是武则天,她听说张果是个隐居的老道,民间唤作张果老,名气极大,据说他有"长年秘术或神仙术",为了祈求长生,曾多次派使者奉迎,均被张果老婉言拒绝;还有一位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派臣裴晤专程来请,见他已齿落发稀,白首背驼。张果老在裴晤前佯装气绝而死,裴晤焚香启请再三表明玄宗求道之诚意,闻言张果老才渐渐苏醒,后来玄宗又派中书舍人徐峤持年书迎接,并赐号通玄先生,张果老进京拜见玄宗时,瞬间变得乌鬓皓齿,胜似壮年,见此情景玄宗十分高兴,一心要把玉真公主嫁给他,而张果老揖手相谢,不久他便辞谢玄宗返还鸑鷟山,继续过着喂鹿养鹤,骑驴游医的仙道生活。身边的两位童子,一名唤作白鹤童子,一名唤作梅花童子,张果老身后的洞叫"黑蟒洞",这条蟒可是他的信使,黑蟒洞通向东山真人谷的董真奄,当年张果老和董真人经常在一起学术争鸣,论经说道,这条蟒就往返于洞中为他俩送信。石鼓洞为何唤作石鼓洞呢?因为在洞的深处有一滩泉,雨水丰沛的秋季里,洞顶就会有地表水从洞顶滴下,发出"咚咚"的击鼓似的声音,所以形象的称作石鼓洞,滴水也就形成了泉水,又因为这里供奉着八仙,也称八仙洞。洞中正方供奉着张果老、依次吕洞宾(徒弟是柳树精)、韩湘子(原名韩湘,是唐代大文学家,刑部持郎韩愈的侄孙),蓝采和、何仙姑、曹国舅、铁拐李、汉中离。无量祖师洞:供奉无量祖师,身边是他手下七十二个部分将领。洞中内塑果老倚塌,八仙聚会与董真人造访等群塑,形象逼真,各有姿态,惟妙惟肖,触景生情让人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岛。还有一观一庙,即集休观、樵夫庙,毁于兵燹,遗址尚存可辨。1992年在张果洞里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和琉璃建筑物残片,现存于县文化馆。几经千年风雨洞内还保存着唐、宋以来各代记述张果老在此修仙悟道、造楼建阁的记述碑文和历代文人墨客为登真洞题写的诗碑。在清理和考证登真洞的过程中,于不同的土层中发现了唐宋以来的瓦当,三彩佛像部分面部残片和宋币,三彩佛像面部纯属唐代佛像的特征,额宽面丰,耳廓重大,这在唐宋两代也是少见的。登真洞原石碑较多,近年来搜集和保存的残碑有6块,除一块为南宋中统三年(1662年)重修"三清阁"记事碑外,其余均为名人墨客的诗碑。这些都可以说明登真洞在道教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有诗为证: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年)秦风提举赋《登真洞》。

    三千行满末骖鸾,

    闲卧空山不计年。

    云锁洞门清扣玉,

    石流甘液泠飞泉。

    青驴去踏红尘裹,

    白鹤夹归玉柱前。

    试看高真栖隐处,

    此中疑似蔚蓝天。

    明代马在田赋诗云:

    洞口烟霞五色文,

    洞深一窦杳难分。

    桃花乱落涧中水,

    芝草自生石畔云。

    去去白驴何日返,

    寥寥石鼓几回闻。

    谁人传得长生术,

    我欲相从一问君。



    通玄先生说

    据张果老自称,他是帝尧时代的侍中,到唐初,已活了三千多岁。他出入常乘一匹白驴,每倒骑之,日行万里,休息时,便把这驴像纸一样折叠起来,置于巾箱中,乘则以水喷之,便又成了真驴。

    唐太宗、高宗闻其名召之,皆不去。后来,武则天又派人去请他,不得已,他跟着使臣上了路。当走到一名叫"妒女庙"的地方时,又假装死去,直挺挺倒在路上,不一会儿,尸体也腐烂了。使臣只好如实向武则天报告。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听人报告说张果老没有死,便派使臣裴晤去中条山请他。裴晤见张果老齿落发白,很不起眼,有点看不起他。张果老见状,便又来了个气绝身死,吓得裴晤赶紧焚香相求,张果老这才苏醒过来,但仍不肯进宫。唐玄宗闻奏后,认为裴晤办事不中用,又命中书舍人徐峤带玺书相请。

    张果老进宫,唐玄宗问他:"先生得道者也,何故齿发衰朽如此?"张果老回答:"我是齿落发落发稀时得的道,只好这副样子。今陛下见问,不如把齿发尽去了更好。"说罢,把自己的头发拔了个精光,又将牙齿敲掉。唐玄宗忙说:"先生何故如此?且去歇息。"但一会儿,张果老又走了出来,面貌大变,"青鬓皓齿,愈于壮年",唐玄宗十分惊奇。

    唐玄宗十分佩服张果老,就授他"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唐玄宗还有个好道的妹妹,叫玉真公主,唐玄宗就想把她嫁给张果老。不料,张果老却坚持不受,还唱道:"娶妇得公主,十地升公府。人以为可喜,我以为可畏"。唱完大笑不止,然后掏出纸驴,吹气成形,倒骑驴背走了。

    此后,张果老云游四方,敲打着渔鼓简扳,在中国民间传唱道情,劝化世人。于是,人们便将张果老说成唱道情的祖师爷了。所谓道情,源于唐代的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恩想。明清流传甚广。题材也更广泛,在各地同民间歌谣结合而发展成多种曲艺如陕北道情、义乌道情、湖北渔鼓、山东渔鼓、四川竹琴等。

    著名四方碑传说

    北宋乾德四年隆冬,张果老应铁拐李之邀在重庆江津石笋山聚会,骑驴回归途中在一山坳处见一行乞母女在路边依偎,乞妇约40来岁蓬头垢面气息奄奄,女孩约8龄上下,女孩趴在即将冻死的母亲身上哭泣,情景异常悲惨,正在这时一个弹棉絮的老汉经过,见此惨状立即过去将自己刚刚为别人弹好的新棉絮覆盖在乞妇身上并拿出自己的食物给乞妇母女食用,张果老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动,他立即下驴走上前去倾囊救济并为乞妇施药治病直到乞妇回暖病愈。

    张果老转身问弹棉絮的老汉:兄弟高姓?此番善举感天动地啊!老汉回答道:小老儿姓崔,家就在对面,此乃小事见者当应为之,张果老见老汉如此轻描淡写的说出此番质朴的话语更加佩服!他拿出拐杖就地将大石劈成一块巨型方柱,将所见所闻写于石柱四方之上,歌颂老汉之功德,以此告诫乡里,要学习老汉的善举!在离开时张果老对老汉说道,你做手艺太清苦了,我要给你子孙一座金山,要让你的子孙用这座金山普济乡里带动一方人,

    以后你的子孙中有用多个金字命名的人就是该人。但是不要刻意而为。张果老将石碑立于该处,给了乞妇母女很多钱便骑驴离去,这块碑因为四面刻字而被人称为"四方碑"老汉目送骑驴远去的张果老知道遇见神仙,回思老汉的话语想来想去就不知道什么字用的"金"字最多,既然神仙都说了随缘就不要刻意去思索了,看我崔氏家族的子孙以后谁的名字能撞上就是他的造化吧。后来据人们分析如同金山用金子最多的当属"鑫"字,那老汉的后代如果有叫"崔鑫"的就应当应验张果老的传说,就著名学者华轩居士考证,江津石笋山下的确有四方碑的地名存在,至于在四方碑一带有没有出现叫崔鑫的富豪却无从考证。

    偷吃参汤说

    蔡里山坡上有一古庙,很久之前,庙中有一老僧带着三个和尚。最小的和尚叫张果老,除侍候老僧外,还干劈柴、担水等杂活。一天晚上,张果老挑满缸水,至次日,一滴未用,缸水竟然全无。老僧责骂其偷懒。张果老不知其因,只得重新挑满缸水。第二天,缸水又不用而尽,老僧气怒,将其痛打一顿。张果老甚感委屈,心中诧异,决心弄个水落石出。晚上,又挑满缸水,藏于暗处窥视。半夜时分,忽从庙外跑进两个白胖光腚小孩,来至缸前,头伸进缸中喝水。张果老上前捉拿,转瞬却不见了。果老便把所见情景如实告知老僧。老僧命张果老仍把缸水挑满,不要声张。晚上,老僧拿根钢针,纫上长长的绒线,和果老藏于水缸不远的暗处。不久,果然两个光腚小孩又来缸边喝水。老僧乘他们头伸进缸中之时,跑上前去,把钢针扎进小孩腚上,只听"哇"的一声尖叫,小孩又不见了。老僧和果老顺着绒线查找,至庙外墙角处,红线入地。老僧令果老拿来铁锹挖掘,结果挖出两个形似人体的东西来。老僧知是人参,令果老烧火煮熟,并告知不准品尝。

    张果老把挖出之物放于锅中,生火煮了一会儿,香气扑鼻,果老馋口流涎,忍耐不得,便捞出品尝,味道鲜美。果老仍馋涎不止,索性取出吃个精光。果老畏老僧责怪痛打,想逃走了事。出庙门,见树上拴一头毛驴,回头把锅中所剩汤水取出给驴喝了,然后骑上驴背,朝东逃去。为怕老僧前来追赶,便倒骑毛驴往后观望。后人说,张果老食仙参已成仙人,毛驴喝了汤水也成为神驴,从此果老骑着毛驴遨游四海去了。

    张果老吃何首乌成仙的传说: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天女山寺的一位和尚挖菜地时意外地挖得一只硕大肥嫩的何首乌根,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从此便长生不老。老方丈立即吩咐伙房水洗煮了。

    于是,老方丈召集全寺众僧于大殿开会,研究如何分食何首乌,谁吃头,谁吃身子,谁吃胳膊和谁吃手腿脚,谁喝汤。众僧侣无不欢欣鼓舞,喜气洋洋。为防止伙房偷食,伙房僧人也急于知道如何分配,因此,伙房僧人也都参加了会议。这时恰巧张果老赶着毛驴从东方访友归来,风尘仆仆、饥饿交加,干渴难忍,同时也辛劳疲惫不堪。老远就闻得女山寺内异香四溢,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迷醉。他遂加快脚步进入寺内,见四下无人,即刻钻入伙房,揭开锅一看:呀,粉嫩粉嫩的一颗何首乌已经煮熟,象新生的婴儿安详地熟睡在那儿,可爱之极。馋得张果老垂涎三尺,他也顾不了许多,下手捞上来分割撕扯就吃,片刻之间就把整个何首乌根三下五除二给报销了。顿觉浑身舒畅,心宁气爽。

    张果老自己吃饱喝足之后,又将剩下的何首乌汤刮给坐骑毛驴喝了,随后便躺在伙房前休息晒太阳,很快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众僧开会完毕,蜂拥而至,准备分食何首乌,进入伙房一看,锅已空空大敞,什么也没有了。于是断定是张果老干的,立即报告方丈,方丈焉能善罢干休?沉思片刻,认为仙物已被此人吃掉,现在当务之急是打死此人,分食其肉,也可以得到仙气。随即命令武僧操起棍棒器械打死此人。但由于吵吵嚷嚷的,把个张果老惊醒。他见势不妙,偏身上驴,落慌而逃。不想倒骑在驴身上,原来向东面开阔地逃跑的,可是慌不择路,驴头向西,他一手抓住驴尾巴,一手在驴屁股上使劲捶打。可是越打驴越是向西方奔跑,结果越过山梁奔到山西头湖边,只见湖水茫茫,已无去路。眼看就要丧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毛驴怪叫一声,四蹄生风,腾空而起,乘云驾雾,越过女山湖,安稳地落在对岸的一座小山上,原来毛驴得了仙力,张果老因此绝处缝生。于是张果老稍稍放心,坐下来喘口气,晾晾驴,便又倒骑毛驴,悠然而去,从此就得道成仙。

    敕封仙人记

    仙翁张姓果名,邢州广宗人也,隐于襄阳条山,常往来邢洺间。昔人传其乘一白驴,日行千万里,修则叠之,置巾箱中,其厚如纸。乘则以水喷之,如故。初邢州西北三十里许有山,翁常游玩,见内有溜射之水出,又见有云梦山下左右居民苦水,翁一指,顾井泉益涌,一方永赖,因名井曰"指圣"。一夕曾至赵州过桥,问土人曰:桥可渡否?众人大笑曰:此桥车马犀象走如无物,奚难一驴?翁至桥,桥即动摇,再步即解散矣!至今帽迹蹄痕犹在。开元二十三年,神益显著,玄宗闻之,遣通士舍人裴晤驰驲迎之,肩舆入宫,果试仙术,殊不能穷,日加礼遇。时有道士叶法善者,亦多知之,玄宗曰:果何人也?法善对曰:混沌未分,即有果之神也。玄宗曰:果信神已随南行,果化云而去。遂降旨封其山为仙翁山,建一观为栖霞观,立庙祭祀,至今香火不绝。又为本住持道人置焚田三顷,北至圣井,地一十五亩,井东地一十亩,打驴岭地五十亩,东南至小孤山,西南至百花山,西北至龙门峡,东北至山,四至为界附焉。道士叶法善门人李山童主其祀焉!

    以上原文出自邢台市张果老山上的唐代开元二十三年的古碑刻记载,邢台县志有记。

    唐玄宗数次召见他,求长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见到张果老老态龙钟。就问:「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何发疏齿落,老态龙钟?」张果老说:「衰朽之岁,也没有什么道术可依慿,所以才变成这个样子,实在令人羞愧。不过今天如果把这些疏发残齿拔去,不就可以长出新的出来吗?」于是便在殿前拔去鬓发,击落牙齿,玄宗有点害怕,忙叫人扶张果老去休息。一会而张果老回殿,果然容颜一新,青鬓皓齿。于是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争相拜偈,求教返老还童的秘诀,但都被他拒绝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儿?"居然对面而看不见。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猎,捕获一头大鹿,此鹿与寻常的鹿相比,稍有差异。厨师刚要开刀宰鹿,张果老看见了,就连忙阻止,说「这是仙鹿,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当初汉武帝狩猎时,我曾跟随其后,汉武帝虽然捕获了此鹿,但后来把它放生了。」玄宗说:「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时迁境异,你这么知道他就是你说的那头鹿呢?」张果老说:「武帝放生时,用铜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标志。」于是玄宗命人查检。果然有一个二吋大小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玄宗又问:「汉武帝狩猎是哪年已经有多少年了?」张果老说:「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对,果然无误。

    张果老回山后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为他建「栖霞观」。

    倒骑毛驴说

    张果老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便是他的坐骑和他的骑法,他骑的是一匹纸驴,而且是面朝后,倒骑在驴背上。此驴非同普通的驴,它能"日行数万里",休息时,还可以将驴折叠起来,放入口袋里,若需要时,"则以冰噀之,还成驴矣。",此驴更可以飘洋过海,真是无所不能。古时有诗赞张果老:

    举世多少人,

    无如这老汉;

    不是倒骑驴,

    万事回头看。

    张果老倒骑驴的典故

    典故一

    传说张果老原先在朝为官,攒了不少银钱。后来他嫌做官不太容易,怕做不到头,落人笑话,便辞官回老家。走啊走,走到老家的营子边儿齐,老远看见一个姑娘,苗条条的在地里拣棉花。就跟人家搭起腔来调戏姑娘,被姑娘抢白后,知道姑娘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时恨不得往地缝里钻,也不好意思回家了,赶紧转身到深山修炼去了。后来他改邪归正,得道成了仙。张果老虽没回老家,可自己做错的那事总搁在心上。他感到没脸见人,从那儿起,骑毛驴就脊梁朝前。

    典故二

    河北有首民歌《小放牛》,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歌词大意是: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赵州桥是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过,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位能工巧匠鲁班,一夜之间,在赵州城南郊河上建成了一座大石桥。仙人张果老听说后,便骑上毛驴前来观看,路上遇到天财星君柴王爷,于是二人一同来到郊河畔观桥。看过赵州桥后,二人皆暗暗惊叹鲁班的精湛技艺。为考验鲁班,张果老与鲁班打赌,如果他们两位能顺利过桥,而桥不倒,从此便倒骑毛驴。两人走上桥时,张果老转身施法,聚来日月星辰,装入身上的褡裢里,柴王爷也运用法术聚来了五岳名山,悄悄放在了独轮车上,由于载重猛增,二人还没有走上桥顶,大桥就经受不住,开始摇晃起来。鲁班见状,急忙跳下河去,举起一只手,用尽全力托住桥身,大桥才转危为安。张果老当面认输,从此开始倒骑毛驴。而桥面上也留下了车轮印和毛驴的蹄印,以及柴王爷滑倒后留下的膝盖印。在桥的拱顶东侧底面,鲁班用力托桥身时,还留下一只大手印。

    张果老为什么倒骑驴?

    张果老之说以倒骑驴是因为他觉得:正着走的时候自己的背对着后面人的正面,不礼貌、别人的背对着自己的正面,太吃亏;而倒着走的时候自己的正面对着别人的正面,表示礼貌,别人的背对着自己的背,很公平。

    折叠编辑本段江湖道术
    关于张果老的江湖道术,在张果老的神话故事的演绎中,众所周知的有"八仙过海"、"张果老和他的纸驴"、"唐玄宗赐婚张果老"等等,但说得最多最经典是张果老装"死"的本领。张果老自称尧时人 ,有长生不老之术,死而复活当然能显示他的长生之术,所以"死"成了他的拿手和绝活。唐太宗、唐高宗征召他时都婉拒了。武则天派人召他出山时,张果老以"死"回绝,"死"在"妒女庙"前。时值盛夏,不一会,他身体腐烂,而且长了许多蛆。武则天无奈,只好作罢。但后有人在恒山再次见到张果老。至开元二十三年( 725 年)唐玄宗继续派人招朝张果老,他故伎重演,"辄气绝朴,久乃苏"。但唐玄宗欲求长生不老之术心切,又令近臣裴晤、徐峤携玺书去请他,在"三顾茅庐"下,张果老只好进了京师。但唐玄宗尽管盛情款待,还是没有讨到任何长生术,反而招到了张果老百般捉弄。他先是喝酒戏弄,后又敲掉牙齿长出白牙,白发变乌发等,直到皇帝脱帽赤脚求他救活叶法善--那个因说出"张果老是混沌初开时一只白蝙精"而"暴死"的道士。最后,当唐玄宗要把玉真公主嫁给他,并拜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时,他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回到中条山,不久又施"死"术。不死心的唐玄宗派人验尸,却发现棺里空空如也。

    这些动人故事,在《旧唐书》《新唐书》《明皇实录》《八仙出处东游记》《初刻拍案惊奇》等书中均可找到。久而久之,张果老的神话传说在民间不断被丰富完善,思想内容上也增添了许多的积极因素,他嘲弄王权,抨击富贵,世态炎凉,劝化世人,自然、必然地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神话人物。尤其是他"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是中国朴素的哲学辩证思想表现,也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梁兴扬道长参考《旧唐书》《新唐书》《明皇实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法器
    张果老的法器是渔鼓。渔鼓,又叫做道通、竹琴,是用竹筒做的,最早相传是一头用鱼鳔蒙住的,所以叫渔鼓,但是现在多用猪皮、羊皮蒙住,简板,又叫简子,用竹片制成,两支为一副,简子和渔鼓合起来叫做"渔鼓"。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疑问
    张果老何许人也

    张果老是哪里人,并不为人熟知,这主要是因为最早记载张果老的《旧唐书》《新唐书》两部史志中均未有明确的籍贯,前者说其"不知何许人",后者说"晦乡里",而唯一确切记载的是"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 这就在其籍贯问题上给后人留下了想像、猜测和推断的极大空间。谁不想沾仙人的光呢?张果老久隐的中条山位于山西永济市东南,东太行,西华岳,说他是永济人或长治人都可以理解。而其他仙迹地,也同样如此。河北省邢台市有个五峰山,也叫五老山,据说其山有石碑记载,"广宗道人张果,在此修行成为八仙之一",唐玄宗李隆基敕封张果老为仙翁,改五峰山为仙翁山,并建一座栖霞观,将一山洞改为仙翁洞,成了明代以来邢台八景之一;张果老仙迹地的另一处甘肃两当县,也说是张果老是两当人,且似乎有更多的理由和更有说服力的佐证--《全唐诗》第二十四卷,有张果老《题登真洞》诗一首(诗曰:修成金骨炼归真,洞琐遗踪不计春。野草漫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风摇翠条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经尘),诗附小传不仅有"张果两当人"之说。两当县东15公里处,进入神秘的山峦,此处不仅有奇特的高原岩溶地貌,而且有幽深莫测的原始森林,在山的半悬空似的剑峰危崖上躺卧着一个数百米深的洞穴,此洞就是张果老修仙得道的"登真洞"。据说此洞来之不易,是北宋时两当邑书吏崔明远率民众,为感神惠乡里,福泽百姓,特赴京请命,才使宋王朝皇封"登真洞"的。张果老也被封为"冲妙真人"。这不难看出两当人对张果老有虔诚的崇拜。

    其实,从可考的史学角度研究,张果老的籍贯是确切而清晰的,即河北广宗张固寨村人。

    邢台市张果老山上的唐代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敕封仙人张果记》记载:仙翁张姓果名,邢州广宗人也(全文在下文"敕封仙人记"栏中),张果老本名张果,老乃后人对其尊称,如孔丘之孔子、墨翟之墨子者,子乃对其尊称一样。广宗县张果寨村至今保存有张果老墓、张果老井等历史遗迹,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据当地地方志记载,该村本名张固寨,自从出了仙人张果老后便又名张果寨,该村还流传着众多关于张果老成仙前后的传说,如张果老韭菜畦等,但因洪水泛滥等原因,至今张果老韭菜畦已不存在,故居也已毁坏,不过张果老墓和张果老井依然是张果老故居的铁证,再加上唐开元年间的记载(须知,唐开元年间张果老还健在,所以可信度可以说毋庸置疑)。

    当然关于张果老的籍贯还有山西交城说和甘肃两当说,但其记载无非是明朝地方志甚至是诗歌,地方志尚可信,诗歌我们应当存疑。不过,关于地方志的记载,除了山西交城地方志外,《顺德府志》和《广宗县志》也有记载说其为广宗人,但毕竟相去唐开元年间较远,张果老山上的唐开元二十三年古碑记载当是最有力的史料证明,广宗县张果寨村的古迹则是张果老籍贯的文物证据。

    如今,除了当地流传的张果老韭菜畦传说外,河北还广为流传着《小放牛》等传说:"赵州石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过,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节选),2010年《飞翔石家庄》歌曲在石家庄甚至河北大地上飞扬,其开头和结尾便采用了河北的这首广为流传的传说。

    张果老活到多少岁

    作为八仙之一,张果老的传说在全国到处都在传扬,说到其年龄时,多是吹嘘到了与天同寿的地步了,那么作为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八仙人物中仅有的两位之一的张果老(另一位是吕洞宾)到底活了多少岁呢?通过史料分析,当在140岁左右(不低于130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张果老之所以能"入选"八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其"老",其实张果老本名张果,"老"乃后人对他的尊称,通过一个"老"字,我们可以看出张果老岁数之大,以至于后人传言其三千余岁,或曰与天同寿,这毕竟只是传说,如果从现有的资料来分析,张果的"老"其实是可以推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区间的。

    张果老在开元年间去世当是没有争论的事实(当然也有少数传说其是出生在开元年间,但这种说法与史书记载有明显的出入,故不谈),史书和传说都说明张果老主要活动在武则天和开元年间,也有部分传说称其在贞观年间和唐高宗时期就曾被皇帝召见过,只是避而不见。从传说中分析,唐玄宗最后一次见到张果老是在一次狩猎时,张果老劝阻玄宗不要杀了刚捕获的鹿,称其是当年汉武帝捕获后释放的鹿,距今已有852年。从那回山后不久张果老即仙逝,那么这一年当是哪一年呢?很遗憾,我们发现,汉武帝在位年间为公元前141年到公元前87前,加上852年正好囊括了唐玄宗整个在位时期,通过这则传说可以看出其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我们却无法从中得知张果老的仙逝年限。

    昔日张果老修行之山被玄宗赐为仙翁山,即今天河北邢台的张果老山,该山留有开元二十三年石碑(也有人认为是后人重造石碑,原石碑已遭毁坏),该石碑碑文被后人称为《唐玄宗敕封仙人张果记》,碑文有"开元二十三年......玄宗......遣通士舍人裴晤驰驲迎之,肩舆入宫,果试仙术"的记载(该记载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中也都有记载),可见开元二十三年张果老还在世,但细读该碑文会发现:该碑文是开元二十三年篆刻的,而记载之事也发生在开元二十三年,难道张果老还在世就已经被石碑列文记载了?由此推断,张果老仙逝之时间当在玄宗"遣通士舍人裴晤驰驲迎之"之后碑文记载之前,即当年就仙逝,时间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既然张果老是在开元二十三年仙逝,那么要知道他活了多少岁我们就要知道其出生时间,那么出生时间到底为何时呢?

    关于张果老的出生时间没有明确记载,如果硬要说有记载,也都是些传说,明显不可信,但张果老作为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不可能活到数百上千岁,更不可能与天同寿,那么张果老到底出生在什么时间呢?

    《唐玄宗敕封仙人张果记》记载:仙翁张姓果名,邢州广宗人也。而开元年间广宗早就改名为宗城了,为什么该碑文还记载用"广宗"一词呢?

    据了解,关于张果老的籍贯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就是该碑文记载的邢州广宗人,即今天河北省广宗县张固寨村人;其二,河东晋阳人,即今天的山西交城人,其依据是当地的地方志;其三,甘肃两当人,依据是《全唐诗》中的个人小传;其四,甘肃正宁人,根据的也是当地的地方志。

    然而这些地方志都是明朝甚至年代更晚的资料,真正唐开元年间(即张果老同时期)记载张果老籍贯的只有邢州广宗人说,并且当时也并无争议,可以说此说当无疑,但这就有个极大的疑问,当时已无邢州广宗地,该碑文如何记载张果老为邢州广宗人呢?

    邢州广宗,在今天的河北广宗、威县一带,《史记》记载其为沙丘地,西汉后期建广宗国始用广宗之名,后历经广宗国、广宗郡、广宗县,到601年为避隋太子杨广之"广"字之讳,乃更名为宗城县,如此看来,张果老当在隋炀帝杨广正式被立为太子之前出生才会在自己仙逝后自己的弟子或是其他守观之人用自己出生时的故乡之名来记载仙人,所以张果老当在杨广被立为太子之前(广宗更名为宗城之前)出生,即最迟在公元601年出生,而其能明确记着自己是邢州广宗人并且对广宗有着深厚的感情(通过其去世后碑文记载用出生时的故乡之名来记载可以看出),当为广宗更名时已经五六岁或是更大,如此推断张果老当在公元六世纪末出生,而邢州之名是在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由襄国郡改名邢州的,在公元607年又复改襄国郡,由此得知,张果老出生年限当在公元596年至公元601年之间。

    寻找到了张果老的出生和仙逝年限,那么推断张果老到底活了多少岁也就不难,从公元596年至公元601年之间到公元735年张果老大概活了135岁到140岁(虚岁)之间,很巧,《顺德府志》记载的张果老为140岁左右,只有这条比较接近。在唐朝那个年代,能活到这个岁数的人实属罕见,甚至不可再见,所以张果也就被人尊称为"老",又经口口相传,最终被列为八仙之一,而在八仙之中也就被习惯了带上个"老"字才有了张果老的名字。

    张果老的江湖道术

    关于张果老的江湖道术,在张果老的神话故事的演绎中,众所周知的有"八仙过海"、"张果老和他的纸驴"、"唐玄宗赐婚张果老"等等,但说得最多最经典是张果老装"死"的本领。张果老自称尧时人,有长生不老之术,死而复活当然能显示他的长生之术,所以"死"成了他的拿手和绝活。唐太宗、唐高宗征召他时都婉拒了。武则天派人召他出山时,张果老以"死"回绝,"死"在"妒女庙"前。时值盛夏,不一会,他身体腐烂,而且长了许多蛆。武则天无奈,只好作罢。但后有人在恒山再次见到张果老。

    至开元二十三年(725年)唐玄宗继续派人招朝张果老,他故伎重演,"辄气绝朴,久乃苏"。但唐玄宗欲求长生不老之术心切,又令近臣裴晤、徐峤携玺书去请他,在"三顾茅庐"下,张果老只好进了京师。但唐玄宗尽管盛情款待,还是没有讨到任何长生术,反而招到了张果老百般捉弄。他先是喝酒戏弄,后又敲掉牙齿长出白牙,白发变乌发等,直到皇帝脱帽赤脚求他救活叶法善--那个因说出"张果老是混沌初开时一只白蝙精"而"暴死"的道士。最后,当唐玄宗要把玉真公主嫁给他,并拜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时,他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回到中条山,不久又施"死"术。不死心的唐玄宗派人验尸,却发现棺里空空如也。

    这些动人故事,在《旧唐书》《新唐书》《明皇实录》《八仙出处东游记》《初刻拍案惊奇》等书中均可找到。久而久之,张果老的神话传说在中国民间不断被丰富完善,思想内容上也增添了许多的积极因素,他嘲弄王权,抨击富贵,世态炎凉,劝化世人,自然、必然地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神话人物。尤其是他"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是中国朴素的哲学辩证思想表现,也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