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二人转资讯 > 何香凝

何香凝

时间:2020-09-24    点击:
    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棉村(今佛山市南海区)人,生于香港,中国国画家,中国民主革命家。何香凝女士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是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作品包括《狮》、《梅花》、《高松图》等,曾出版画集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1972年9月1日逝世。

    人物关系
    廖仲恺 丈夫 廖仲恺廖承志 儿子 廖承志孙中山 战友 孙中山廖梦醒 女儿 廖梦醒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何香凝

    别名
    号双清楼主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878年6月27日


    逝世日期
    1972年09月01日

    信仰
    民主主义

    其他成就
    妇女革命的领袖, 中国同盟会首位女会员, 民革主要创始人

    其他作品
    《狮》《梅花》《高松图》等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生平
    3主要经历
    4主要贡献
    5家庭成员
    6艺术创作
    7代表作品
    8人物纪念
    何香凝
    折叠人物简介
    何香凝(1879年~1972年),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1]。

    折叠人物生平

    1897年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

    1902年变卖妆奁资助丈夫留学日本,同年冬相继东渡。

    1903年春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预科,后转入女子师范学院预科,同年结识孙中山。

    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同年9月介绍廖仲恺加入该会。

    1906年入目白女子大学博物科

    1908年改入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毕业后由日返港,随同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举家赴日本。

    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积极参加讨袁(世凯)和护法运动。

    1920年起在广东任“出征军人慰劳会”总干事。1924年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改组中国国民党。      

    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并任妇女部部长、广东省政府委员,主持广东妇女工作,创办“罢工妇女读讲习所”,发起组织“援助海丰农民自卫军筹备会”、“军人家属妇女救护员传习所”、“妇女运动讲习所”、“中国各界妇女联合会”,支援北伐战争。[2]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辞去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职务,进行反蒋斗争。

    1935年与宋庆龄等率先响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担任全国各界救国会理事。抗日战争时期,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从事抗日民主运动。“皖南事变”后发表宣言,严斥蒋介石策动内战的阴谋。

    1947年参与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从事反蒋独裁活动。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届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擅长诗词和国画。有《何香凝诗画集》。

    1972年9月逝世[3]。

    折叠主要经历
    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女,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荔湾区)人。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3年夏东渡日本求学。9月与廖一起结识并多次拜访孙中山,决心献身民主革命,并受孙中山之托积极在留学生中进行活动。1908年8月经孙和黎仲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数年,在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及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同时承担收发孙函件等后勤工作,并为孙领导的起义设计绘制过军旗等图案。其在东京寓所成为孙及同盟会骨干会员经常聚会的地方。

    折叠天足结缘志同道合

    何香凝的父亲是香港经营茶叶出口和房地产的著名商人何炳桓,何香凝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特别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那时候上流社会的女孩都要缠足。母亲给她缠上,她等母亲转背就剪开。不惧打骂,坚决反抗。父母对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放任她长成一双天足。何香凝不同一般富家千金,整日热衷打牌穿戴,她爱读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氛围里,她不能进私塾读书。于是天天对父亲软磨硬泡,终于进“女馆”读了几个月书。后来,她又找来哥哥们的读本自学。就这样,她认识了不少字,并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妇女解放等新知识。她聪慧伶俐,做事精细,因而深得父亲器重。

    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是客家后代,侨居旧金山多年。亲身经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一种耻辱,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作媳妇。可是,在19世纪末年,中国的妇女几乎都裹着小脚,社会上见不到多少大脚妇女,尤其是上层社会里,不缠足的大家闺秀更难找到。

    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恺要遵照父亲的遗嘱选择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通过媒妁之言订婚,然后迎娶,1897年他们在广州结婚。

    新婚之初,何香凝有些惴惴不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她发现廖仲恺是一个心地善良、诚挚忠厚,有着耿直性格和强烈的进取心的青年。廖仲恺设法搜罗各种新书刊给她阅读,为她指点疑难;何香凝爱好美术,廖仲恺就耐心教她绘画。

    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对自己的婚姻庆幸起来。夫妇二人都羡慕太平天国的革命人物,又都喜爱画画和学习诗词,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当时,清贫的廖仲恺在经济上窘迫,成亲后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顶晒台上的破屋作为“新房”。这间房子矮小简陋,是一间名副其实的斗室,但它高处独居,完全不受楼下侄儿侄女们嬉笑打闹的干扰。何香凝和廖仲恺白天在这里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净明澈的月色。中秋佳节,皎洁月色给他们斗室洒下一片清辉。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他俩自得其乐,为了纪念这种既可读书又便赏月的幽静惬意的读书环境,把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

    折叠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前夕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陈炯明叛乱时极为关心孙夫妇的安危,并全力营救廖脱险。随后,大力支持孙改组国民党,与廖一道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1924年8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后,积极开展妇女运动。1925年孙在北京病危时入京侍疾,是孙中山临终遗嘱的签证人之一。孙中山和廖仲恺相继去世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维护三大政策,努力推进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大”中央执行委员。后代理妇女部长职,积极支持北伐战争。

    折叠从“四一二”事变到建国后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宋庆龄、毛泽东等通电讨伐蒋介石。1929年愤然与蒋介石决绝,后出国旅居欧洲。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斗争,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期间曾变卖书画为十九路军抗战募集物品,并同宋庆龄一起筹划救济工作,创办了伤病医院。1937年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宋庆龄等提出恢复孙中山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战。抗战胜利后致力于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的独裁与内战政策。1946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筹备工作。1948年1月与李济深等在香港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著作编为《双清文集》下卷。

    贤妻良母,世界女性之楷模

    何香凝在家中始终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


    她与廖仲恺结婚后感情甚笃,对丈夫的衣食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廖仲恺要上前线,她没有小女子的凄婉,慷慨写诗勉励:“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陈炯明叛变,廖仲恺被叛军上镣囚入黑牢时,她拼命闯去探监并为之送饭换衣。1925年,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口遭右派刺杀时,何香凝就在身边,丈夫的鲜血洒满了她的衣衫。她强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继承廖仲恺未竟的事业,不曾有丝毫的动摇和妥协。

    作为母亲,何香凝慈爱而有见地。她十分关爱自己的一双儿女,又支持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廖承志在上海遭国民党逮捕后,何香凝闯进警备司令部,表示要陪儿子坐牢,加上宋庆龄出面营救,才使廖承志获释。儿子刚回家,又说要去偏远且凶险难测的川陕苏区找红军,何香凝虽然心有不舍,但仍支持儿子的志愿。分别四年后,她才接到廖承志的音讯,知道廖承志经长征九死一生到达陕北,马上回电鼓励他“须努力奋斗”。为使儿子专心革命,她在抗战的辗转流离中还带着小孙孙。何香凝被当时进步报刊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

    折叠主要贡献
    折叠女权
    何香凝撰文提倡女权主义,是早期宣传妇女解放屈指可数的作品之一;

    确立了妇女在社会各方面平等合法地位的原则,举行中国第一个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开展广东妇女运动,越来越多的妇女投身到妇女解放和国民革命的洪流中;

    成立中央妇女部,进一步领导华中地区的妇女运动,奔赴北伐战争各伤兵医院开展救护工作;培养一批积极参加北伐战争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学员[4]。

    折叠国族

    为掩护同盟会在东京筹组,何香凝特提供自己的寓所为通讯联络点和集会场所,并肩负守卫工作及收发信件;

    何香凝负责以艺术绘画,承担起义的军旗、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样、军用票的图案、反清起义部队所用的旗帜符号等革命宣传工作;

    发起成立国民党红十字,救护国民革命军及革命同志和贫苦的民众,发动妇女参加北伐战争;承担起省港大罢工和沙基惨案救伤的工作,组织宣传队四处讲演,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声讨帝国主义;

    在上海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发动画家义卖书画支援抗战,轰动海内外;

    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

    折叠政治
    参加讨伐袁世凯的运动和护法斗争,与廖仲恺协助孙中山开展组建中华革命党的各项筹备工作;

    与廖仲恺开展抨击袁世凯的理论宣传工作,成为讨袁运动标志人物之一;

    在蒋介石的权势下力保多位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派分子;

    是反对蒋介石的卖国、独裁、内战政策灯活动的标志人物;

    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响应号召国民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实施国共和平演变;

    折叠其它
    主持国家侨务工作方面,对团结华侨,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是中国最早以美术为革命服务的先驱。

    折叠家庭成员
    折叠家世
    何香凝是何家第九个孩子。何香凝的祖父原是广东南海县花棣棉村乡人,父亲何炳桓先到澳门开办商业,后转到香港开办小杂货店,资本较丰后又开设“祥安”茶行,成为中国较早经营茶叶出口的茶商之一。

    折叠家属
    丈夫:廖仲恺

    女儿廖梦醒,女婿李少石,外孙女李湄

    儿子廖承志,儿媳经普椿,孙子廖晖,孙女廖蒹

    女儿廖光凤

    折叠艺术创作
    擅作花鸟,偶作山水

    何香凝,笔名双清楼主,于1911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她与丈夫廖仲恺一起来日留学,在女子美术大学习日本画,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1925年以后,为革命奔波斗争,一段时间无法作画。20年代末常画寒冬不谢的梅菊和百岁长青的松。在上海、香港举办画展。1929年去法国巴黎。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以后立即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举办义卖展览,慰问前线抗日将士。1938年以后,迁居香港,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这时期所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赠送或出售给华侨。香港沦

    陷后到桂林,以卖画为生。光复后重回香港。1949年以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她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她擅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擅长中国画。作品有《狮》《梅花》《高松图》等[5]。

    折叠代表作品
    《山水》

    表现的是深山农户人家的田园风光。远山几重,运笔草草,远处幡杆、屋顶隐约可见,近处小桥流水人家,宛若一幅世俗风情画。在这淡然的画面背后,隐藏着画家心理的不平。通过作画年代和题诗可推知,这幅画是画家个人心情的宣泄,也吐露出画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园。

    何香凝中国画遗作展览

    1979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何香凝中国画遗作展览,1982年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于广州建立。出版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人物轶事 何香凝亲笔手书书 孙中山遗训:“天下为公”

    折叠人物纪念
    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在深圳兴建,

    1997年4月18日建成开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馆名。为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

    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

    何香凝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主体采用灰、白两色调,典雅庄重。建筑风格极简朴素,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体现着现代感,更体现着何香凝一生的品格。美术馆建筑共三层,设有主展厅、副展厅、咨询厅、贵宾厅、多功能报告厅、藏品库、画室、美术培训中心、裱画间以及咖啡厅、书店等配套设施。

    何香凝美术馆以收藏、陈列和研究何香凝的艺术创作及艺术文献资料为基本宗旨;并以策划、展示、收藏、研究优秀的海外华人艺术、女性艺术、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整理和保存相关的艺术史文献资料等作为主要学术工作;注重交流、介绍和推广中外当代艺术。

    建馆以来,何香凝美术馆作为何香凝艺术和当代艺术的传播与推广的公共艺术机构,创立了以“何香凝艺术陈列”、“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论坛”、“何香凝美术馆学术讲座”、“全国美术院校油画专业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等为核心的学术品牌。并于2005年成立了以整合海内外当代艺术资源,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的“OCT当代艺术中心”。

    为推动何香凝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何香凝美术馆以积极而主动的姿态活跃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特区。经过十余年不懈的努力,已在中国艺术界、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形成了当代性、学术性和知识型美术馆的形象,并逐渐将其影响力辐射至国际。

    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东经路留有何香凝别墅

    折叠仲恺学校


    1925年8月20日,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廖仲恺在广州去世后,国共合作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了纪念廖仲恺先生筹备委员会,何香凝为主任,委员当中有蒋介石、李济深、许崇清、陈树人、古应芬等人。

    1925年11月30日,何香凝在广州召开的“廖仲恺逝世纪念会”上说:“廖先生曾说中山路有无限之希望,又说中国蚕桑日渐退步,非提倡蚕桑不足以挽回利权。因此,我们现在发起在中山路建廖先生纪念公园及农工学校,所以留纪念,而发展农工,现在举行募捐,深望各同志努力匡助,以竟廖先生之志。”

    学校用地问题,因广州中山路征地有困难,后经何香凝四处奔波,在广州土敏土厂旁边征得潮田旷地,作为仲恺农工学校用地。因廖仲恺先前担任过财政部长兼农民部长、工人部长等职,积极执行孙中山的扶助农工政策,被称为工农群众运动的保姆,何香凝因此把学校定名为仲恺农工学校。

    捐款支持仲恺农学校的有香港罢工委员会、国共合作建立的广州黄埔军校师生,广州、香港各界人士,胡文虎等海外侨胞以及广州以外的国内各界人士。

    1927年3月26日,仲恺农工学校正式开学。何香凝任校长、以后挂名校长达15年之久。何香凝当时的职务:1925年10月担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妇女部长,以后又担任民国党中央妇女部长。1926年1月,何香凝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仲恺农工学校曾聘请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为校董会董事长。国民党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经为仲恺农工学校的校舍题字。仲恺农工学校开学的时候,先设二个班,一班为三年制本科,一班为一年制实习科。

    20年代仲恺农工学校编印的《本校概览》介绍:1927年开学“决议先招蚕科二班,一班程度较浅,注重实验,毕业期限一年,名为实习科。以略识书算之农家子第为基本。所有衣食住宿概由政府供给,并月给津贴三元。使其毕业后,有相当技术能深入民间而领导(蚕种)改良工作……其次则招收高小毕业程度入学之蚕丝本科一班,自负学费,自备膳费。三年毕业。注重实验,而兼授以学理。管理务求完密,训练务求精严,冀养成勤慎耐劳、有真实常识之实业人才,供国家建设之用。”



    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走向失败,国共两党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这时何香凝在武汉参加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但南京、广州已开始清共,广州共产党人纷纷逃往武汉。武汉还维持着国共合作的局面,何香凝发表电声讨了在上海清共的蒋介石。

    何香凝在武汉打电报给国民党广州当局,决定辞去在广州当局的兼职,但又请求广州当局,不要因政治分歧而解散仲恺农工学校。电报上说:“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广东政府诸委员证鉴:香凝现决辞政治分会及省政府委员职,特此电达。惟有所请求者,仲恺农学校经费望予维持。”

    1927年7月武汉国民政府清共反共后,何香凝避居庐山,表示不参加当时政治,实则抱消极观望态度。

    1929年,上海许多当时全国著名的书画家,为支持何香凝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的经费,慨然泼墨赞助,捐集了许多著名的书画,公开售卖,作为仲恺农工学校经费。何香凝携带自己的画作于1929年9月到南洋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义卖筹款。几个月间,在海外华侨的支持下,何香凝便向仲恺农工学校汇回10万元大洋,学校用这笔款扩建了实验楼,建成了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蚕种冷藏库,以及添置了图书、仪器设备等。30年代,仲恺农工学校建成了机蚕丝工场。规模虽小,但有广东丝业界最先进缫丝机36台,每月生产优质蚕丝200多斤。

    从1927年起,15年内培养了一些抗病优良蚕种,其中包括“仲字1004号”、“仲字1006号”两蚕种,在珠江、长江流域的蚕区推广。抗日战争期间,广州仲恺农工学校搬迁至广东南海县西樵官山,以后又四次搬迁,在广东北部山区,度过艰苦岁月。



    1946年,何香凝多次发表文章声援共产党,声讨蒋介石,何香凝的儿子廖承志也早已参加共产党当局关系紧张,广州仲恺农工学校也濒临破产边缘。30年代国民党曾把朱执信、廖仲恺并称为先烈;此时广州的执信中学声名很好,而广州仲恺农工学校则面临破产。

    1946年7月,何香凝在致国民党南京中央的信中说: 仲恺农工学校,及专纪念仲恺先生设立于广州河南。十数年来,由香凝担任校长。自愧能力及经济支出绌薄弱,虽未能大有发展,而一切经营维持颇费苦心,历届学生多有造就。回忆二十余年创立之始,设立校董事会,由香凝亲自募捐,奔走于海外及国内戚友间,拙作画品卖得款项不少,由此奠定基础。本校产业、仪器、图书、什物等,皆自行购置,哲生、子文同志亦校董之一,当能洞悉情形。抗战期间辗转逃亡内地,香凝到曲江之时,以老衰多病未能担任该校长职务,遂改为省立学校,行政由政府管理。然而,本校之校董会因管理校产之故,并未解除其职责也。 吾党先烈之纪念学校,岂止仲恺学校一间,而独贫贱仅留片瓦之仲恺学校则受摧毁。

    从何香凝的信中看到,仲恺学校已濒临破产。以后,何香凝与国民党当局的矛盾越来越深,仲恺学校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仲恺农工学校又得到发展,改名仲恺农校。“文化大革命”中,又再度受到冲击,曾改名为实验农场。20世纪80年代初,仲恺农校属国家重点中专学校。1984年,仲恺农校改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生物化工、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植物病理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4个硕士点;拥有40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工、理、经、管、文六大学科门类。2008年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今天

    纵观仲恺学校历史,广州仲恺农校比起广州执信中学来说,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今天,广州执信中学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都属于国家培养人材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