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二人转资讯 > 李煜

李煜

时间:2020-09-22    点击: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八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762-779年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李豫为人仁孝温恭,开始以皇孙身份受封广平王。安史之乱时随父前往灵武,肃宗称帝后,被拜为全国戎马大元帅,作为名义上的唐军统帅,先后光复长安、洛阳,相继进封楚王、成王。乾元元年(758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并于同年平定安史之乱。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占长安,李豫出逃陕州,随后起用名将郭子仪击破吐蕃,又平定仆固怀恩之乱。在位时期,定计诛杀权宦李辅国、鱼朝恩及宰相元载,放逐宦官程元振;变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委任杨绾为相,致力于安定社会,发展出产。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于大明宫紫宸内殿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基本信息

    本名

    李豫



    别号

    李俶



    地点年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东都(洛阳)上阳宫



    出生日期

    727年1月9日



    去世日期

    779年6月10日





    首要成就

    光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变革税收,实施养民为先的财务政策



    谥号

    睿文孝武皇帝



    庙号

    代宗



    年号

    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在位时刻

    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坟墓

    元陵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为政行动

    3前史点评

    4人际关系

    5陵园遗址

    6史料记载

    7影视形象

    折叠修改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阅历

    李豫于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727年1月9日)生于东都洛阳的上阳宫,是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太后吴氏。初名李俶,十五岁时封广平郡王。唐玄宗有孙百余人,李豫是嫡皇孙。史载李豫"宇量弘深,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仁孝温恭,动必由礼。幼而好学,尤专《礼》、《易》,玄宗钟爱之"。



    折叠光复两京

    主词条:安史之乱



    安禄山暴乱,长安凹陷,李豫跟随唐肃宗搜兵灵武,任全国戎马元帅。至德二年(757年)盛夏往后,肃宗加紧了对安史叛军总攻的预备与部署。这年闰八月,肃宗犒赏三军,预备光复京师。九月,李豫与副元帅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回纥戎马由叶护太子带领作为机动队伍,在沣水之东的香积寺(坐落今陕西长安南)以北横亘30里,与叛军10万人决战,两边自午时打到酉时,唐军获得大捷。夜幕降临,叛军溃逃,退入长安后,连夜逃跑。唐军得到战报,李豫立即指令入城。



    起初,肃宗急于光复京师,与回纥相约好:"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这时,叶护要按约好执行。李豫拜回纥叶护于马前,说:"现在刚光复了京师,假如大举进行抢掠,那么在东京的人就会为叛军死守,难以再攻取,期望到东京后再履行约好。"叶护吃惊地跳下马,跪下来捧着李豫的脚,说:"我当率军为殿下立刻前往东京。"于是与仆固怀恩带领回纥、西域的戎行从长安城南经过,安营于水东岸。大众、军士以及胡人纷纷拜李豫,哭泣着说:"广平王真不愧是华夷之主!"肃宗得知后快乐地说:"朕不如广平王!"李豫整军入京,大众不分男女老幼,都夹道欢呼悲泣。李豫留在长安,镇守安抚了三天后,带领大军向东去光复洛阳。



    唐军与回纥大破叛军,叛军严庄与张通儒等人放弃陕郡逃跑,李豫与郭子仪进入陕城,仆固怀恩率兵分头追击。 严庄先进入洛阳向安庆绪报告败状。安庆绪放弃洛阳溃退。回纥军进入洛阳府库收取财帛,在贩子村坊抢掠三天,唐方拿出罗锦一万匹给回纥,回纥中止了抢掠。



    两京(长安、洛阳)的相继光复,大大进步了李豫的威望。肃宗返京后,于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进封他为楚王 。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为皇太子,改名豫 。十月五日,举行了册礼,确立了他的皇位继承人位置。



    上元(760年-761年)末年,两宫(太上皇玄宗、肃宗)均患病,李豫来往侍疾,亲尝药膳,衣不解带。



    折叠登基除奸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肃宗病重,张皇后无子,惧李豫功高难制,暗引越王李系,预备废黜李豫。乙丑日,皇后矫诏召见太子。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知道皇后的图谋,于是派兵到凌霄门,待李豫抵达后,保护他到禁军中。当晚,二人领兵软禁李系、张皇后等。肃宗受惊而崩逝,程元振等迎李豫于九仙门,见群臣,行监国之礼。二十日,李豫即位。



    李豫继位后,李辅国以拥护他即位有功,极为骄横,竟然对李豫说:"陛下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来处理。"李豫虽然心中不满,但慑于他手握兵权,只好逆来顺受,尊称他为尚父,事无巨细,都要与他商议后才干决定。不久,李豫乘李辅国不备,派人扮作响马刺杀了李辅国,然后伪装指令追捕响马,并派使者慰劳其家族。



    折叠荡平余孽

    主词条:唐灭史朝义之战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二十五日,李豫在即位今后,把荡平安史之乱当成了重要工作。他发布的榜首道诏书,委任其子、奉节郡王李适为全国戎马元帅 。



    在部署平叛的过程中,他也对朝廷上下、宫廷表里的人事关系进行了调整。五月于丹凤楼颁布的大赦制书已透出这一意图。其中可注意的内容是: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均恢复了封号,因擅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李璘等也予以昭雪。李豫期望经过对皇室成员的平反昭雪来梳理玄宗、肃宗时期淤结的政治遗留问题,从而寻求开拓进取的途径。



    同年十月,李适统帅河东、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等共十余万兵力,讨,在陕州会师,预备出征安史叛军领袖、自称燕帝的史朝义。壬申日,唐军抵达洛阳北郊。甲戌日,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横水展开决战,叛军大败,被俘杀六万人,史朝义向北溃逃。唐军顺势光复东京、河阳及汴、郑、滑、魏等州。燕相州守将薛嵩举相州,恒州节度使张忠志(即李宝臣)举赵、定、深、恒、易五州归顺。



    宝应二年(763年)初,史朝义走投无路,北入奚、契丹,途中被图谋归唐的燕范阳尹李怀仙追及,被迫自杀。李怀仙斩得史朝义首级来降。自此,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定。



    折叠吐蕃内犯

    为讨伐安史叛军,唐廷相继召回安西、北庭等地的戎行,使吐蕃逐步向北蚕食,并乘虚深化内地,攻占了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余州。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又占据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李豫逃到陕州流亡;官民流亡荆襄或藏匿在山谷中。 吐蕃占据长安后,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抢掠府库市里,纵兵焚闾舍,萧然一空。



    关键时刻,代宗匆促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迎击吐蕃。郭子仪安排兵力反击,指令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陕西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焚烧以为疑兵。以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安排城里人到处传说:"郭令公(即子仪)亲率大军来了!"吐番兵惊慌,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凹陷十五日的长安被唐军光复。



    十二月,李豫回到长安,郭子仪伏地请罪,代宗说道:"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这种境地。"便赐给他铁券,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长孙全绪等也被加官进爵。同时削免程元振官爵,放归田里。



    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叛唐,永泰元年(765年)八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等共30万大军,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李豫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郭子仪压服回纥,此间仆固怀恩病死于军中。唐军与回纥军联合,大破吐蕃于灵武台西原,斩首五万,生擒万人,夺回被吐蕃抢掠的男女大众四千人,缉获的牛羊驼马连绵三百里内不绝。



    折叠因病去世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初二,李豫病重,不到十天,已无法上朝。五月二十日,李豫在长安大明宫紫宸内殿驾崩,享年五十三岁。八月,群臣上谥号为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实为"世宗"之意,改"世"为"代"以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 )。十月,葬于元陵。十二月,祔于太庙。



    折叠修改本段为政行动

    前史上对代宗李豫的点评,《新唐书》中点评说:"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以为他有一定能力,是个合格的皇帝。而在《旧唐书》中,作者在论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为之后,得出了"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结论,可以说是极高的点评。



    折叠政治

    诛除权臣



    李豫即位后,使用宦官程元振等削夺了被尊为"尚父"的权宦李辅国的权利,进封其为博陆王,李辅国被迫致仕,不久被"盗"刺杀(据说为李豫倚信的宰相元载所指派 ) 。随后,程元振统领禁军,谗害朝臣,大失人心。后来,李豫依据太常博士柳伉的建言,将程元振削官、放归田间,后放逐溱州 。大历五年(770年),李豫又与元载密议,诛除权倾朝野的观军容使鱼朝恩 。元载取得权势后,擅权嚣张,专营私产,引起李豫不满。大历十二年(777年),李豫定计,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逮捕元载,将其诛杀。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以为李豫深受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思想的影响,擅用帝王权术:"李辅国恶已极而杀矣,程元振恶已极而流矣,鱼朝恩恶已极而诛之顷刻矣;假手元载以杀朝恩,复纵元载以极其恶,而载又族矣。"



    革除旧弊



    元载身后,李豫录用素有清名的杨绾拜相,妄图借其革除旧弊。而杨绾为相,也使得朝中权贵铺张浪费的行收敛,起到了推陈出新的效果。杨绾在相位不到数月,便为人心所归,但他因身患沉痾,不久便去世。李豫深受打击,痛惜地说:"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夺我杨绾之速也!"



    姑息藩镇



    李豫平定安史后,采纳仆固怀恩的建议,任从头归唐的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薛嵩分别为魏博、成德、幽州(卢龙)、相卫节度使,率所部驻于河北。一般以为,前三将及其继承者割据河北,不奉朝命,不输赋税,唐廷无如之何,尤以卢龙镇为最,史称河朔三镇。该事件对中晚唐的前史有重大影响。



    折叠财务

    李豫在位时期,变革税收,实施养民为先的财务政策。



    漕运



    广德二年(764年),李豫录用刘晏接办漕运。唐代的漕运是经过水路将江淮的粮食运至长安,当时漕运废弛阻塞,形成关中粮食困难。刘晏据此提出疏浚河道,南粮北调的计划。他就任后,首要安排人力逐段疏浚由江淮到高师的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大漕船,训练军士运粮,每十船为一队,军官负责押运。船工由经调为雇募。他不再征发沿河壮丁服役,而是用政府的盐利雇用船夫。他沿用曩昔裴耀卿的办法,改直法为段运法,将全程分红四个运输段,建转运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进步了运粮效率,杜绝了翻船事端。为此又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漕运变革后,比曩昔用江南民工直运的办法进步了效率,减少了损耗,降低了运费,免除了南方公民一项旷目持久的而又非常艰辛的劳役。江淮的粮食因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每年运量达四十万石至一十万石,处理了粮荒还有所储藏。当榜首船粮到达长安时,李豫欣喜万分,盛赞刘晏"你真是我的萧何啊!"



    盐政



    唐初,实施自在贩卖,不收盐税。后实施国家专卖,官府大幅进步盐价,甚至贪官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勤孛大众。中饱私囊。公民怨声载道,憎恨食盐专卖。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他首要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准则,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规则的官运官卖的盐法。规则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出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经过把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操控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赞颂,税收也缴增。政府收取的盐利,原来每年只要六十万缗,到大历末年增至六百多万缗,占全国财务收入的一半,被用以支付漕运费用和政府各项开支。



    粮价



    刘晏以半年收粮存入平仓,以免谷贱伤农,当歉岁、青黄不接粮价上涨时,开平仓以平粮价,大众获益、国家获利。在商业中树立驿站信息,使"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至。"



    刘晏进行财务体制变革,树立了经济情报网。他在诸道置设巡院官,选择勤廉干练的士人作知院官,办理诸巡院,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庄稼好坏的情况。每旬、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刘晏地点处又召募善走的人,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因为刘晏从中及时精确地把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并依据这些情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扶持出产,积极救灾。他用"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办法,防止了谷贱伤农、水旱民散。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区域,贱价出售,换取农人的特产杂物转卖丰处,这样既救了灾,又不损国用,还影响了出产。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歉岁蠲救之。"他以为"善看病者,不使之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 给。"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刘晏大胆变革了曩昔只管收取金钱,不管公民死活的税收政策,实施了安定社会,发展出产,"以养民为先"的财务政策,这一政策,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折叠军事

    吐蕃入犯



    "安史之乱后,因为唐朝抽调很多西北部戎行去平乱,使得西部防务空无,吐蕃趁机占据了陇右、河西的大片区域。甚至于763年十月攻入长安,代宗出逃陕州,吐藩另立唐帝。十五日后为唐将郭子仪所逐,唐军光复京师。



    折叠修改本段前史点评

    刘昫:①呜呼,治道之失也,若河决金堤,火炎昆岗,虽神禹之乘四载,玄冥之洒八瀛,亦不能堙洪涛而扑烈焰者,何也?良以势既坏而不能遽救也。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及天宝之乱也,皇帝不能守两都,诸侯不能安九牧。是知有全国者,治道其可忽乎!明皇之失驭也,则思明再陷于河洛;大历之失驭也,则怀恩乡导于犬戎。自三盗合从,神州羹沸,军士膏于田野,民力殚于转输,室家相吊,人不聊生,而子仪号泣于用兵,元载殷忧于避狄。然而代宗皇帝少属乱离,老于军旅,识人世之情伪,知稼穑之困难,内有李、郭之效忠,外有昆戎之幸利。遂得凶渠传首,叛党革心,关辅载宁,獯戎渐弭。至如稔辅国之恶,议元振之罪,去朝恩之权,不以酷刑,俾之自咎,亦立法念功之旨也。罪己以伤仆固,彻乐而悼神功,惩缙、载之奸回,重衮、绾之儒雅,修己以禳星变,侧身以谢咎征,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而犹有李灵耀作梗,田承嗣负恩,命将出军,劳师弊赋者,盖阳九之未泰,岂君道之过欤! ②群盗方梗,诸戎竞侵。猛士尝胆,忠臣痛心。扫除沴气,唐塞德音。延洪纳祉,帝虑何深。



    欧阳修: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王夫之:①代宗推心以任怀恩,至于已叛,犹眷眷不忘,养其母,鞠其女,且曰:"朕负怀恩。" ②代宗委权以骄藩镇,而全国瓦解……代宗之机,得之于老氏……固为宽弱以极悍戾者之骄恣,骄恣已极,人神共愤,而因加之屠戮也不难,将自以为善制奸慝而必死于其手。乃全国习知其术,而受其与、不听其取;乘弱制之以不复刚,终处于无何而权以倒持。安足以奔驰哉?自敝罢了矣……帝王之诛赏,奉天无私,犹寒暑之不相贷也,邪说兴,诐行逞,此以为术,而全国之乱日生,可勿戒兴? ③夫代宗非果无能为者,一受制于李辅国,而二竖因之,元载乘之,怀情以待,得绾以相而志将伸,绾遽卒,常衮不足以担任,而代宗又崩矣,唐之不振,良可悼已!



    折叠修改本段人际关系

    折叠爸爸妈妈

    父亲:唐肃宗李亨



    母亲:章敬皇后吴氏



    折叠妻妾

    睿真皇后沈氏,李豫还是广平王时所纳妾。

    贞懿皇后独孤氏 ,即独孤贵妃,身后破例追尊皇后。

    崔妃,李豫为广平王时的郡王妃。唐玄宗杨贵妃的外甥女,性颇悍妒。安史之乱后因母家失势,恩顾渐薄,不久便去世。

    崔贵妃,生平无载,仅知是升平公主母,与崔妃是否是同一人,无法考证。

    某氏,大理寺评事日益之妹。

    太妃某氏,李通母,史书无载,仅见于元稹为她所作的挽歌。

    太妃某氏,端王李遇母,贞元十一年八月薨。

    昭仪张红红,史书无载,见于《乐府杂录·序·歌》。

    薛琼琼,唐开元宫中筝手(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

    折叠子女

    儿子

    李豫有子二十人,睿真皇后沈氏生唐德宗李适,崔妃生李邈、李偲,贞懿皇后生李迥,其他十七王的生母资料已失(粗体字为追赠) 。



    奉节郡王→鲁王→雍王→唐德宗李适

    郑王→昭靖太子李邈

    召王李偲,被祖父肃宗收养为子。

    均王李遐

    睦王李述

    丹王李逾

    恩王李连

    韩王李迥

    鄜王→简王李遘

    益王李乃

    隋王李迅

    荆王李选

    蜀王李筑→李溯

    忻王李造

    韶王李暹

    嘉王李运

    端王李遇

    循王李遹

    恭王李通

    原王李逵

    雅王李逸

    女儿

    《新唐书》记载李豫共有十八位女儿 ,还有二女永乐公主、乐安公主漏记:



    灵仙公主(夭亡)

    真定公主(夭亡)

    永清公主(下嫁裴仿)

    齐国昭懿公主(母崔贵妃,先封为升平公主,下嫁郭暧)

    华阳公主(第五公主 ,母贞懿皇后,大历七年落发做道士,号琼华真人)

    玉清公主(夭亡)

    嘉丰公主(下嫁高怡,薨于建中年间)

    长林公主(下嫁沈明,薨于元和年间)

    太和公主(夭亡)

    赵国庄懿公主(先封为武清公主,又封为嘉诚公主,下嫁田绪,薨于元和年间)

    玉虚公主(第六公主,夭亡)

    普宁公主(下嫁吴士广)

    晋阳公主(下嫁裴液,薨于大和年间)

    义清公主(下嫁柳杲)

    寿昌公主(下嫁窦克良,薨于贞元年间)

    新都公主(下嫁田华)

    西平公主(夭亡)

    章宁公主(夭亡)

    永乐公主(下嫁田华)

    乐安公主(下嫁张怙)

    折叠修改本段陵园遗址

    李豫身后葬于元陵。元陵坐落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檀山,海拔851米。



    元陵依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 《旧唐书·令狐峘传》载:德宗即位后,曾诏立李豫元陵准则,务极优厚,当竭币藏奉用度。遭到令孤垣的对立,德宗从之,只好从俭掩埋。由此可见,元陵陵园建制已大不如早年。 陵园石刻与建陵相同,制造也比较粗疏。



    元陵陵园石刻与建陵相同,现仅有陵园东、西、北神门外石狮和北神门外石马残块。石狮形制、巨细与泰陵相同。北神门外有石马5,均残。东西列仗马间距30米,西列南数第1个在阙址北27米,第2个在第1个北23.5米,第3个在第2个北24.5米;东列南数第1个在阙埴北65米,第2个在第1个北12米。



    折叠修改本段史料记载

    《旧唐书·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新唐书·卷六·本纪第六》



    《资治通鉴·唐纪·代宗睿文孝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