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二人转资讯 > 伯益

伯益

时间:2020-07-30    点击:
    伯益(约公元前21世纪):东夷族,一作伯翳,又称大费,大业之子,嬴姓,一说"姬姓"。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云:"大费(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夏朝君主夏启继位后,没有忘记伯益之功,其子大廉继承伯益职位,其子以自己的名字为姓,封地于秦,大廉就是廉姓的始祖;伯益次子若木被封于徐国,为徐氏始祖。著名后裔有:大将军廉颇,秦始皇嬴政。

    基本信息
    本名
    伯益

    别称
    伯翳、大费

    所处时代
    五帝末期

    民族族群
    东夷族

    出生地
    山东费县


    去世时间
    夏启六年(约前1973年)

    主要作品
    《山海经》

    主要成就
    创造益井、训鸟术、训兽术、治水术

    信仰


    目录
    1人物简介
    2家庭成员
    3主要事迹
    4人物思想
    5人物评价
    6家族世系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伯益(前?-约前1973年),又名伯翳,也称大费,山东费县人。因协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赐姓嬴,并将姚姓之女许配他为妻 。帝舜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伯益后来继续成为夏王启的卿士,地位只在夏王启一人以下,直到夏启六年时,病死,享年一百多岁,时夏王朝给予其隆重的祭祀。伯益与夏王启皆是黄帝的后裔。

    根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之清华简《厚父》篇,伯益与皋陶在年代上存在重叠。清华简《厚父》篇中有"启惟后,帝亦弗恐启之经德少,命咎繇下,为之卿士"。白话文译文为:"启即王位,上帝并不担心启之义德不足,命皋陶再降而成为启的大臣"。 实际上,伯益与皋陶不是同一个人,皋陶真名李咎繇,善于打井、淘井,是李姓的始祖。

    另根据战国楚国上博简《容成氏》所记"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见咎繇之贤也,而欲以为后。咎繇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此竹简内容则与《史记·夏本纪》中关于皋陶早猝的记载相吻合。相关学者认为这是不同文化区域间传说的分化变异导致的,但皋陶和伯益实为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则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并且古代文献中就有"皋陶作刑"与"伯益作井"的不同记载。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父亲:大业

    母亲:女华

    妻子:姚氏

    儿子:大廉(长子)、若木(次子)

    后裔:

    费昌(夏末、若木之后)

    孟戏、中衍(商中期,大廉之后)

    中潏(商末,中衍之后)

    蜚廉(商纣王时,中潏之子)

    恶来(秦国先祖)、季胜(赵国先祖),都是蜚廉的儿子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事迹
    折叠助禹治水
    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伯益。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尚书·尧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仲衍、造父、处父辈以长于训鸟兽成立于世。其二,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经典释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这大概与其佐禹治水不无关系,毕竟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当代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水井的出现恰当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代,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我国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其三,伯益参加平治洪水,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据考证,夏商时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与治水密切相关的。

    大禹继舜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折叠著山海经
    夏代小说《山海经》是一部被后世称为奇书的神话故事小说。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其中有4卷为后人增补作品。最初的撰写人很可能是就是夏代的伯益。西汉刘歆《山海经表》:" 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 。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思想
    伯益的主要政见言论可见于《尚书·大禹谟》。伯益提倡德治,提倡帝尧那样的仁德,认为治国要小心谨慎、忠于职守。强调未雨绸缪,这样遇到偶发事件时就不会毫无准备失了分寸。要有原则与法度,不能贪图享乐。不能以违背自然本性为代价,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也不要拂逆万民的心愿,来屈从强权者的一己之欲。这样一来,才能抚顺四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墨子·尚贤》:"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世系
    (1)盘古(姬古,配太元圣母)→有巢(姬巢,配缁衣氏)→燧人(姬燧,"三皇"之一,配华胥氏)→伏羲(姬羲,"三皇"之一,史称太昊,尊称羲皇,配女娲)

    →少典(姬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字:轩辕,五帝之一)→少昊(又名玄嚣)→蟜极→业父(配女修)→大业(配女华)→伯益(又名大费,配姚氏)→大廉(长子)

    →怀文→文仲→隐→中衍→轩祖(戎胥轩的祖父)→轩父(戎胥轩的父亲)→戎胥轩→中潏→蜚廉(一作飞廉)→恶来→女防→旁皋

    →太几(一作太己)→大骆→秦非子(嬴非,秦国首任君主)→秦侯(嬴侯)→秦公伯(嬴伯)→秦仲(嬴仲)→秦庄公(嬴其)→秦襄公(赢开)→秦文公(嬴康)→秦静公(嬴鼎,未即位)

    →秦宪公(赢立)→秦德公(赢嘉)→秦穆公(嬴任好)→秦康公(嬴罃)→秦共公(嬴稻/嬴猳)→秦桓公(嬴荣)→秦景公(嬴石)→秦哀公(赢籍)→秦夷公(嬴扩,未即位)→秦惠公(赢宁)

    →秦悼公(赢盘)→秦厉公(赢刺,又称:秦厉共公)→秦怀公(赢封)→秦昭子(赢昭)→秦灵公(赢肃)→秦献公(嬴师隰/嬴连)→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

    →秦昭襄王/秦昭王(嬴则/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嬴政称帝时,被追尊为太上皇帝)→秦始皇帝(简称:秦始皇,名:嬴政,秦朝建立者,中国首位皇帝)

    →嬴扶苏(嬴苏,史称:公子扶苏)→秦三世(嬴子婴,史称:秦王子婴)

    (2)盘古(姬古,配太元圣母)→有巢(姬巢,配缁衣氏)→燧人(姬燧,"三皇"之一,配华胥氏)→伏羲(姬羲,"三皇"之一,史称太昊,尊称羲皇,配女娲)

    →少典(姬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黄帝(姬元,字:轩辕,五帝之一)→少昊(又名玄嚣)→蟜极→业父(配女修)→大业(配女华)→伯益(又名大费)→大廉(长子)

    →怀文→文仲→隐→中衍→轩祖(戎胥轩的祖父)→轩父(戎胥轩的父亲)→戎胥轩→中潏→蜚廉(一作飞廉)→→季胜→孟增→衡父

    →造父(赵氏)→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明祖(公明的祖父)→明父(公明的父亲)→公明→赵成子(赵衰)→赵宣子(赵盾)→赵庄子(赵朔)

    →赵文子(赵武)→赵景子(赵成)→赵简子(赵鞅)→赵伯鲁→代成君(赵周)→赵献侯(赵涣)→赵烈侯(赵籍)→赵敬侯(赵章)→赵成侯(赵种)→赵肃侯(赵语)→赵武灵王(赵雍)

    →赵惠文王(赵何)→赵孝成王(赵丹)→赵悼襄王(赵偃)→赵幽缪王(赵迁)

    (3)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业父→大业→伯益→若木(伯益次子)→奄延→琛→铄→费昌(费姓始祖)

    (4)盘古→有巢→燧人→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李胤(尊称:陶父)→李咎繇(史称:皋陶)→李恩成(第三子)→李仁道→李知周→李义集→李忠卿→李勇元→李孝生→李友儒→李睦顺→李任长→李谦吉→李让泉→李中正→李和丰→李纯粹→李懿宗→李恭怀→李俭实→李庄严→李敬修→李齐心→李肃炳→李平明→李康强→李理徵→李利贞

    →李昌祖→李彤德→李庆(次子)→李承→李硕宗→李显→李奭→李环鼎→李爵→李寅龙→李熙宏→李尧性→李辉(长子)→李连顺(长子)→李乾→李耳(老子)

    →李宗(字:尊祖,魏干木大夫,封于假)→李同(赵将军)→李滋→李兑(赵相)→李跻(赵安阳君)→李恪(次子)→李洪(秦太子太傅)→李兴族(秦将军)→李昙(秦御史大夫)

    →李崇(陇西李氏始祖,陇西守,封南郑公)→李瑶(次子,秦南郡守,封狄道侯)→李信(秦国大将军,封陇西侯,助秦王政消灭六国)→李超→李仲翔(次子)→李伯考→李尚(长子)

    →李广→李敢→李禹→李丞→李宏→李业→李翚→李善→李尤→李先→李长宗→李君况→李本(长子)→李次公(长子)→李轨(长子)→李隆→李艾→李雍→李柔→李弇→李昶

    →西凉武昭王李暠(一作:李皓)→西凉后主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一作:李天赐)→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第九子)→唐睿宗李旦(第九子)

    →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肃宗李亨(第三子)→唐代宗李豫(长子)→唐德宗李适(长子)→唐顺宗李诵(长子)→唐宪宗李纯(长子)→唐宣宗李忱(第十三子)→唐懿宗李漼(长子)

    →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