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二人转资讯 > 新闻1+1

新闻1+1

时间:2020-06-05    点击:
    《新闻1+1》 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新闻1+1》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 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评论员的双人谈话模式,后改为只由一位主持人主持,即"新闻+评论"模式。主要由白岩松和董倩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播出时间:每周一至周五晚21:30分。每期节目共30分钟。



    外文名称
    NEWS 1+1

    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类型
    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

    主持人
    白岩松、董倩

    制作公司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评论部

    首播时间
    2008年3月24日

    播出频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

    播出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21:30

    在线播放平台
    央视网


    每集长度
    25分钟

    播出状态
    播出中

    重播时间
    次日1:30、3:30、4:30

    播出方式
    直播(有时录播)

    前任主持人
    李小萌、张羽、孙宝印、柴静

    语言
    汉语普通话

    现演播室
    央视旧址N07演播室

    原演播室
    央视旧址250演播室、央视旧址150演播室

    备用演播室
    央视旧址N11演播室

    目录
    1栏目介绍
    2主持人
    3栏目评价
    4系列节目
    折叠编辑本段栏目介绍
    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最质朴的新闻。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国内的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新闻1+1》打破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大胆的采取现场直播形式,向观众展现当天新闻话题的事件全貌,解读事件真相,更首次引入了"新闻观察员"的全新概念,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或李小萌等联袂搭档主持。后改为只由一位主持人主持,即"新闻+评论"模式。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与《环球视线》不同的是,节目讨论的话题取材自国内的新闻事件。开播以来,不仅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得到了众多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新闻1+1》的节目形式与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颇为类似。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并以直播的形式播出。目前已播出了关于"中日关系圆桌论坛"、"印花税下调"等节目。"这是央视首个直播新闻评论节目。"央视新闻频道某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新闻1+1》突破了央视以往新闻节目的模式,尤其涉及突发事件的探讨,直播意味着极大的难度。

    2011年8月1日起,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全新改版亮相。节目在形态上寻求突破,由主持人与评论员的一对一访谈模式,改为由主持人承担评论员职能,对新闻热点展开个性化的评论与报道。在报道风格上,新版栏目强化"丰富的信息量"、"明快的报道节奏"与"鲜明的主题性"的融合,突出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与媒体性特色;在关注题材上,栏目将进一步强化热点新闻的跟进,依托各地应急报道点资源,第一时间采访新闻当事人,突出热点新闻的即时延展。配合改版,栏目以"主播制"进一步强化主持人的符号特色。改版后的首期节目关注中国红十字会的社会质疑。节目播出后,中国红十字会会长表示,节目在不回避问题的基础上,剖析理性、客观,体现了国家媒体的责任感与舆论引导功能。百余家网络媒体转载了节目内容。

    折叠编辑本段主持人
    白岩松

    出生日期:1968年

    毕业院校:中国传媒大学

    特点:皱着眉头,表情凝重,标新立异的修辞,咄咄逼人的口吻,专家一样的评论,学者一般的反问,最后引出自己的希望与思索。机敏和语言犀利是白岩松的优势,他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其主持风格自成一派。白岩松睿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表面上,他的语言更华丽,更有诗情画意,但藏在一副眼镜后的小而明亮的眼睛告诉我们:他思想更深邃,更沉稳。2000年,他在悉尼奥运会的直播,他的即兴直播,甚至丝毫不逊于体育频道主持人。朴实无华、一身正气,对祖国,对人民真诚的爱;决不哗众取宠,真实做人,在做事中踏踏实实做人,这就是白岩松。

    董倩

    出生日期:1971年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特点:沉稳、理性、有深度

    其他代班及历任主持人:李小萌(已辞职)、张羽(已辞职)、欧阳夏丹、沙晨、王宁、徐卓阳

    折叠编辑本段栏目评价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改版后推出的《新闻1+1》,不仅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刻板的说教方式,而且大胆触及关系国计民生的敏感议题,并充分挖掘图像评论的功能意义,以创新特色成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改变说教方式,构筑公共平台

    1.主持人与观察员双向制动,形成开放的话语场

    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大都"寄生"在所报道的事实中,评论的内容通常是主持人几句不痛不痒的批评和调侃,总体上是为新闻事实服务的。《新闻1+1》则开创了一种以主持人加观察员为主要形式的"二人转"式的新样态。主持人不仅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而且对节目观点的系谱进行宏观把控,对新闻意见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平衡,把选题外围的思考空间交给观众,在每个"关节点"发出疑问,防止受众落入窠臼,既把他们引进来,又让他们能厘清关系,顺畅地走出去。

    2.把握好"问责"式选题的容忍度,为新闻当事人行使"反论权"提供平台

    在批评型或者舆论监督型节目中,《新闻1+1》往往是通过个案反映普遍问题,探究制度中的漏洞、体制中的弊端、法律中的瑕疵,站在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反思。即使是对个案进行问责,也是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首先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解读当事人做这件事的动机。其次是举出大量事实作为论据,最后的议论环节也留有一定回旋的空间。

    3.充分利用网络,构筑公共意见的集散地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这个时期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因此,就传播的影响力而言,以往依靠某一个(类)媒介强势覆盖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新闻1+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选题大都是采用网络上热议的话题,着力于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点进行探讨,并且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情感诉求。《新闻1+1》通过网络话语和官方话语互搭梯子的方式让草根议程走上了公共议题的舞台,既集纳公共领域意见,又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让偏私或者非理性的网络语言得到自我修正。

    二、触及敏感议题,建立宏观架构

    《新闻1+1》的主题大致分为三类:时事政策解读、公共话题、突发事件。每类主题都敢于选取一些较为敏感的话题,触角也会伸向体制机制层面,为决策层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谏。这一方面需要胆识和评论策略,更重要的是必须把握好评论时机,在大量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寻求忠恕、公允、客观、平衡的新闻意见。

    1.时事政策解读: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建构媒介层面上的国家议题

    在时事政策解读方面,《新闻1+1》曾推出一期引起网民讨论的节目--《临界点:中日关系圆桌论坛》。节目中双方嘉宾的交锋非常激烈,谈到许多敏感问题时也直言不讳。节目最后,双方拉手的姿态也表现出中日关系正在走向暖春的新图景,为观众呈现出国家意义层面上的中日关系,从新闻控制的角度上说有利于引导受众理性地看待日本社会和民众,从而完成媒介层面上的政治意义建构。

    2.突发事件:注重报道时机,凸显"不一样的解析"

    在突发事件类选题中,《新闻1+1》也开始关注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同时采取适当的策略,不抢"第一落点",只抢"第二落点"。因为突发事件需要一个调查和处理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陷入舆论的狂躁中,必然增加新闻意见的政治风险。只有当事件逐渐平息后,掌握翔实、准确的材料,对事件有一个全景式把控,才能做出理性、富有建设性的评论。对突发事件评论另一种策略就是独到、深入、异质的阐释,在思考维度上抢占先机。

    3.公共话题:把百姓关注点作为切口,促进决策科学化

    《新闻1+1》通常会对微观事件进行剥茧抽丝,最终抽象为体制机制层面的公共议题。《承担与感谢》这期节目,在探讨百姓怎样去理解和遵守奥运会期间的临时措施时,白岩松建议政策制定者能否在一些措施的细节处更以人为本。

    三、挖掘图像功能,提供事实论据

    传统的口播评论中,图像符号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展现,造成与平面媒体难分伯仲的局面。《新闻1+1》突破这一瓶颈,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同时运用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现场连线等多种方式,为演播室节目的"话匣子"提供论据。

    《新闻1+1》不求优先的报道权,而求最佳阐释权,赢在思想而非第一手材料,赢在探究事件机理和解决思路而非论述和总结,赢在开放性的结论而非僭越式的对错判断,从而在图像评论与口播评论中建构起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推理关系,进而使受众能对评论文本进行支配式解读。--《电视研究》

    折叠编辑本段系列节目
    1.保卫钓鱼岛20120912

    2.钓鱼岛不容他国随意"买卖20120904

    3.《新闻1+1》2015年7月7日完成台本

    --从全民抗战到全民纪念!

    (节目导视)

    解说:

    78年前的"七七事变",官方在纪念,民间也在纪念。

    山西交城县东社村村民 解登金:

    日本在咱们这个地方杀人放火,(把村里人)都杀了。

    解说:

    八年抗战既是国事更是家事。

    资深媒体人 曹景行:

    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是与一百多年中国的兴衰,中华民族的命运都连接在一起。

    解说:

    今年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勿忘自强。

    《新闻1+1》今日关注"七七事变"78年从全民抗战到全民纪念。

    主持人 董倩:

    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当晚的一个模拟的场景。从那天开始中国人民进入到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去了。在78年之后,我们发现这场战争给中国人留下的这种伤痛的记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忘掉,今天我们就来关注这个话题。

    解说:

    今天,七七事变爆发78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有多少抗战老兵能被我们想起?又有多少抗战画面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汕头市民:

    (英雄)牺牲后胃(被敌人)剖开,里面还有没有消化的草根,那位英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是我印象非常深刻。

    汕头市民1:

    我记得课本里面像台儿庄战役,死伤都是比较惨重的。我觉得抗日精神就是不屈不饶。

    解说:

    历史需要铭记。今天卢沟桥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场伟大胜利历史贡献的主题展览开幕。一千多幅战场,两千多件文物展现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14年间,中国人民抗战的光辉历史。

    在这次抗战主题展览上,人们还可以看到一张特别的纸条。它是一位普通百姓在北平沦陷之际写下的。1937年8月8日,日军举行占领北平的入城仪式,北平百姓成了亡国奴。当时一位名叫罗德俊的工匠正在修建白塔寺,他把自己的无奈何茫然记录在一张纸条上封进白塔塔顶的夹缝当中。今年重修此塔时值中日战争,飞机大炮到处轰炸,生灵涂炭,枪杀奸掠无所不至。数月之中而日本竟占领华北数省,战士何时终了,尚不能预料,国家兴旺难以断定,略述数语以告后人。1978年白塔寺大修的时候,人们意外发现了这张纸条,它也成为北平沦陷的印记。

    历史需要铭记,而记录的历史的也不能被遗忘。今天方大曾纪念室在河北保定落成。方大曾是中国战地记者的先驱,杰出的摄影家,是他最先报道了七七事变。新落成的方大曾纪念室陈列了它的遗物、铜像以及生平作品等。而在四川,百余名志愿者及八名初创抗战老兵幸存者,来到三台县凤凰山景嘉谟将军墓前敬献花圈,缅怀烈士。

    抗战老兵 陈伷:

    我今年94岁了,只要我还活着,每年我都要带领我的子孙,前来缅怀抗战阵亡将士。

    解说:

    对于没有经历战争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也找到了自己的纪念方式。

    唐山师范学院学生:

    侵略者必将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解说:

    这是唐山师范学院的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抗战题材话剧《谍战》。从去年开始,话剧社的学生就参加了抗战寻访活动,了解并记录了大量进东地区的抗战故事,他们以抗战故事为素材,将历史搬上了舞台。

    主持人:

    过去的78年,今年的纪念活动,我们发现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那节是不仅官方在纪念,在全国各地来自于民间的这种自发的纪念活动也在纷纷的进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观察的现象。它至少说明两点:

    第一,虽然过去了78年,但是七七事变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的伤痛,仿佛一条深深的伤口,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它得以很好的弥合,而是经常会隐隐作痛。第二,我们可以看到78年的时间过去了,78年前我们是全面抗战,而现在我们是全面纪念。

    在今年的纪念日,很多的媒体也都在纷纷用自己的视角在进行观察。比如说我们注意到,有一个媒体拍摄到三张今夕对比的度片:

    第一张是1937年在日军占领下的卢沟桥,这是以前。下面是现在。以前是肃杀,现在是一种安逸。第二张图片,这是1937年苏州河畔,这是硝烟,这是繁华。这是台儿庄1938年,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台儿庄是废墟,下面是一个锦绣的夜色。

    对于这一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带来的这种沧桑的剧变。但是同时,人们也在想随着历史遗迹的消失,历史的记忆人们还能记起多少呢?对于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来说,当然历史是非常伤痛的。那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两个具体的个体的故事。

    解说:

    解登金今年68岁,山西省交城县人,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普通农民,如今他却要坚持筹建一座抗日纪念馆。

    山西省交城县村民 解登金:

    日本人在咱们这个地方杀人放火,都杀了。我们村光是被日本人(播散)伤寒菌(感染致死)几十个了,房子点了(烧了)一半,山需就全被烧光了。咱们年轻人要懂得日本人对咱们中国的侵略。

    解说:

    山西交城,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晋绥边区根据地。当时日本人在解登金所在的东社村驻扎了三年之久,杀烧抢掠是常有的事。1941年侵华日军在邻村南沟村发动了灭村案,如今健在的幸存者只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

    解登金:

    这个纪念馆我的意思就是在建在日本人杀了67人(实为63人)那个地方,咱们自筹资金,就想把这个纪念馆办成。

    解说:

    七七事变发生后的78年,侵华日军留给中国这片土地的伤痛记忆开始在民间渐渐苏醒,自发的纪念活动在各地纷纷举行。"对日作战,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日本讲和,"这是曹聚仁和舒宗侨在1947年合作出版的《中国抗战画史》中一句话。而这句话也让与这本书同龄的儿子曹景行记忆犹新。

    资深媒体人 曹景行:

    这本书是我从小就当连环画看的,三四岁,四五岁,然后慢慢懂起来。那个时候开始看图片,后来看文字。我当时看到,当然小时候只看图片,图片当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战争的战场,有日本兵的暴行,那个非常深刻,尤其是杀人比赛那一张。

    解说:

    40万字,1200张照片,600幅地图。中国抗战画史用新闻照片记录了大量侵华日军的罪证和中国人民抗战的事迹。60多年后,曹景行决定重新回到父亲曾经报道过的战场寻访中国的抗战往事。

    曹景行:

    有一种使命感,这是我今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是与一百多年中国的兴衰,中华民族的命运都连接在一起,有这样一个回顾的机会,实际上对我们整个民族的那段历史的一个回顾。

    解说:

    从山东台儿庄到武汉重庆长沙,从中国远征军战斗过的云南腾冲到东北义勇军奋起抵抗过的黑龙江哈尔滨,最后再到淞沪战役的上海四行仓库,曹景行跨越了大半的中国,按照父亲的指引重返抗日战场,只为能够使这些千千万万浴血奋战的先烈让更多人铭记。

    曹景行:

    我们坚持下去,这一点是我们中国应该说是1937年全面抗战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崛起。第二个我觉得就是亏欠,对这些抗日阵亡将士的亏欠。我们随时可以发现白骨,我们真的可以随随便便,一个头盖骨,一个大腿骨,就在那个地方发现,名字大部分是没有的。

    主持人:

    无论是记者曹景行在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去重新探访抗日战争的战场,还是说年近古稀的农民谢登今,他希望建立起一个抗日战争的纪念馆,他们都是在用不着自己朴素而真诚的感情,在捕捉,在打捞历史巨大的财富。

    接下去我们就连线曹聚仁的儿子,活跃于两岸三地的资深媒体人曹景行先生,曹先生您在做这次抗日战场的这种重访的过程中,对您来说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曹景行:

    首先一个就是,对于我们这些看到的那些参加抗战的那些老兵,最后的我们的采访,就是非常感触很深的,那些老兵都是90多岁的,但是谈到了当年的抗战,它们那种激情、那么兴奋,就好像回到了年轻时代,但是它们毕竟是老了,当中的许多人,他们身体已经很难再支撑。有一次我们在采访当中,采访那个老兵心脏就不舒服了,后来我们把他直接就送到医院,所以我们也经常说一句话就是老兵不死,只是凋零,但是我们感到我们的老兵正在加速凋零,所以在这个时候,尤其今年,在今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首先我们是关怀老兵,还有一个就是老兵他们到底能够给我们留下什么?这是全国都在做,特别是我看到很多年轻人在做,这是个我们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很值得做的事情。

    有一位年轻人就说,他自己做了这个事情以后,觉得心里头就存结的很多,他们在周边的都想把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而且有更多的人一起做下去。第二个就是感受到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当时能够坚持抗战,真是不容易,因为我们在采访当中,越来越感受到,当时我们和日本相比,我们什么都是弱,除了我们的精神,真的就是我们每一个方面都打不过人家,但是我们就是坚持下去,而且坚持了这么长久,这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甚至可以说,在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只有我们中国可以坚持这么长时间,而且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

    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就是说,我们整个一个民族可以说是从78年前的今天开始,有一种就是整个民族站起来的这种奋斗、抗拒这样的一种精神,这个精神是我们最了不得的东西,不然的话我们不可能撑这么长时间。

    主持人:

    曹先生您看,您采访了这么久,走了这么多的地方,也采访了那么多的人,您刚才也说到,要纪念就是要铭记住一些什么,那么您感觉,就记住这些老兵,记住这些人,记住这件事儿,您能不能用很简短的几句话说,他到底是为了什么?

    曹景行:

    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站起来了,我们这个民族不会给人家再压下去,这一点最重要,而我们当时是在这么艰苦的情况都能做到坚持下去,我们今天有什么做不到,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那我们这个民族,就我们这个国家,就一定能够成为我们整个世界上,我们这个不再受欺负,而且我们能够作出我们的贡献的这么一个国家和民族。

    主持人:

    非常感谢曹景行先生。我们刚才也说有前国各地,各种各样的这种纪念形式,我们不妨看一下,有很多个人也建立了这个民间抗战纪念馆,你比如说,中条山抗战纪念馆,是山西一个退休工人创办的。辽县抗战纪念馆,是山西一个检察院的退休检察官创办的。建川博物馆,是四川省的一个公司的董事长樊建川创办的等等。

    那么在中国每年都在纪念"七七事变"的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与此同时,日本又在做什么呢?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

    2014年年底,一部以描写日本满蒙开拓团命运的小制作电影《望乡之钟》,在日本国内上映,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影片在开头就打出了就算只是单纯的响应国家号召,但侵略的这个事实每个人要被追求责任的这个字幕。

    《望乡之钟》导演 山田火砂子:

    明明自己是罪魁祸首,却不告诉孩子们战争的事,我就想着,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日本曾经建立过"伪满洲国",这样荒唐的国家,我们那时是侵略者,不管怎么说,我们确实是发动了侵略战争。

    解说:

    电影《望乡之钟》的导演,83岁的山田火砂子出生在战争年代,童年里接受的是诸如,必胜的正义战争这样的洗脑教育,在她看来要让国民清楚的知道真相,是件不容易的事儿,这也是她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

    山田火砂子:

    我们当时都觉得日本一定会赢,做梦都没想过输的事,以举国之力所制造的谎言,我们是不可能识破的。

    解说:

    和山田火砂子用电影说话不同,90岁的老兵中岛五郎选择用举办演讲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战争经历。

    日本老兵 中岛五郎:

    我们就去掠夺老百姓家里的家蓄,粮食等这些能吃的东西,那个时候没意识到是在做坏事,只是上面的人让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就想机器人一样,在我参加战争之前,1940年那会儿,日军的长官命令把村子烧了,士兵们就真去点火把村子烧光了,这就是日军的三光作战。

    解说:

    今天,经历过生死的中岛的五郎过着平静的圣火,却仍无法忘记那段刻苦铭心的记忆,对于当下日本政府不道歉的历史认识,让这个战争亲历者感到十分担心。

    中岛五郎:

    像我一样参加了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在回到日本后,因为对中国做了很过分的事,大部分人对自己在战争中做了什么都避而不提,而现在安培这些日本的政治家,对于日军在那场战争中的暴行,明明知道,却摆出一副不知道的样子,说什么那是自虐史观,对于日本过去做的错事,说什么,谈论这些就是在贬低自己这样的混帐话。

    解说:

    在日本国内,有不少像中岛五郎一样的老人,他们都是那段黑暗年代的亲历者,它们对日本当时的侵略行径感到非常羞愧,更不希望相似的悲剧再度上演。

    退休老人 落合正行:

    简直感觉那个时代又回来了,一模一样,用谎言去教育孩子们,我感到战争的气氛正在靠近,这简直令人无法接受,我打死都不想回到那个时代了。

    主持人:

    接下去我们就连线驻日本记者李卫兵,卫兵你好,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请你给我们简短的介绍一下,就是在中国隆重的纪念,全民的纪念"七七事变"的时候,就在这天,日本的舆论,日本的媒体有没有什么相关的报道?

    本台记者 李卫兵:

    好的董倩,那么"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一个开端,7月7日是中国作为历史纪念日之一,但是在日本由于历史教育的欠缺,以及一些当政者有选择的遗忘,那么大多数人对"七七事变"并不了解,7月7日这个日子在日本也很少被提及,往年的话即使是7月7日当天,也没有什么媒体会去报道,更谈不上会有什么相关的纪念活动,纪念是由于二战结束70周年,更重要的是昨天,中国公布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计划安排,因此,大部分日本媒体在今天都是从这个角度进行了报道,提到了发生在78年前的今天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是中日爆发全面战争的开端。

    与日本媒体相对比较客观,或者说比较平静的报道形成对照相比,日本政府的反应,确实比较令人吃惊的,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在今天的记者会上,既然对中国全面开展抗战胜利相关纪念活动和宣传表示不满,他声称强调抗日,将历史问题,国际问题化的做法,无益于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对于菅义伟的这个言论,人们在吃惊之余不仅感到困惑,将历史问题、国际问题化的难道不正是,不但不肯承认侵略历史,反而要歪曲,甚至是美化过去侵略历史的日本安倍政府吗?那么这种做了坏事又不承认,还不许别人说的做法,才是对地区和平和稳定的最大破坏。

    以上就是日本当地今天对"七七事变"纪念日的一个反映。

    主持人:

    非常感谢卫兵,我们刚才听了卫兵的介绍,我们就在想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在纪念"七七事变"的这样一个纪念日,不是为了记住战争,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珍视和平去捍卫和平,去提醒自己要自强。接下去,我们连线一位专家,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先生,高先生刚才您也听到了我们记者李卫兵的一些介绍,就是相对于舆论媒体的冷静客观,这个政界显示出了一种,相反的一种姿态,您怎么看待?

    高士华:

    主持人您好,我曾经在日本读书4年,教书13年,我知道虽然日本极力否认侵略历史拒绝反省,但日本民间的进步势力一直在坚持反省,现在安倍政权变本加厉的否认侵略历史,很多民间人士危机感加强,它们公开站出来,以游行示威、演讲等方式,与安倍政权进行斗争,反省战方战争这是一个好现象。

    主持人:

    另外一个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就像开始我们捕捉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可能跟以往,一个稍微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今年不仅官方在纪念"七七事变"纪念日,而且越来越多的民间在自发的纪念,您怎么看待由观念渐渐的已经扩散到了民间纪念这种现象?

    高士华:

    是这样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心这段历史,也建立了不少的民间抗战纪念馆,政府和民间联合推动纪念抗战值得肯定,我相信有更多的人,通过了解那段历史,从中获得正能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从国际上来看,我觉得民间力量参加抗战纪念是一个好现象,他们的发生在国际上有说服力,也容易被接受,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

    主持人:

    非常感谢您给我们解释这些,在节目的最后,我们想引用一首苏叔阳他曾经写过的一首诗叫《我是卢沟桥》,诗是这样写的,是的,我是卢沟桥,我就是那历经千年风雨也未曾垮掉,用石头铺就,铁链串起的,联拱的大桥。

    我们今天做这样的一个节目,真的就是像一开始所说,不是为了记住仇恨,不是为了记住这个战争,我们为了捍卫的是和平,历史是无声的,但是历史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