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东北二人转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二人转资讯 > 中国艺术报:二人转现状堪忧 演员修养亟待提高

中国艺术报:二人转现状堪忧 演员修养亟待提高

时间:2018-06-13    点击:

    赵海燕、闫光明在表演二人转《大西厢-观花》(资料图)

    赵海燕、闫光明在表演二人转《大西厢-观花》(资料图)

    当下活跃在舞台上的年轻二人转演员,大多出自二人转速成班,他们对传统二人转剧目知之甚少,只是因为会唱几个二人转小帽,会耍几下手绢,就以二人转演员的身份,登台表演了。

    正是有了优美的唱腔和舞蹈,二人转才能一转就是300年,深受观众喜爱。现在的二人转演出我们已经很难听到经典的二人转曲目了,二人转舞蹈除简单的手绢绝活,其它的也难觅踪影。

    从上世纪末二人转被列入扫黄打非对象,到本世纪初的本山杯二人转大赛,再到二人转剧场的兴起,作为一个曾经的二人转活动组织者,应该说我亲眼目睹了二人转从衰败到繁荣的全过程。随着电视剧《刘老根》 《乡村爱情》的热播,以赵本山为代表的本山传媒集团在全国掀起了二人转的热潮,一批优秀的二人转演员走出辽宁,被全国观众所熟悉。如今,各大卫视的综艺节目,国内播出的影视剧也经常可以看到这些演员的身影。与当初参加比赛时每晚出场费几百元的价位相比,现在他们的身价已上涨百倍甚至千倍。即使没在本山传媒工作的二人转演员的生活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的身价虽然比不上本山传媒,但大多数人都已提前进入小康行列,过上了有房有车的幸福生活。二人转有今天的繁荣,赵本山功不可没。

    拜读了《中国艺术报》上姜昆先生撰写的《使二人转更好地“转”下去》的文章,感触颇多。作为和二人转有诸多亲密接触的人,我对二人转怀着特殊的情感,这些年也写了一些文章,力挺二人转。可近来观看的一些有关二人转的表演却让我对其前景产生了忧虑。思考再三,最后决定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写出来,一方面希望对当下的二人转有个准确的评判,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二人转的喜爱,如有不当之处,还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演出水平下降,二人转演员不会唱二人转现象普遍

    去年,有几位专家到辽宁调研,想看看原汁原味的二人转,我带他们去了沈阳一家比较有名的剧场,事先跟剧场老板打了招呼,希望能多表演些传统二人转,老板也答应了。当晚的演出十分火爆,专家们笑得前仰后合,遗憾的是直到演出结束,我们也没看到一段正儿八经的二人转表演,专家们很失望。后来一问才知道,当晚演出的5对演员都不会唱传统二人转。头上顶着二人转演员的称号,却不会表演二人转,这在外人看来可能不可思议,但在业内人士眼中却见怪不怪了。

    近年来,随着二人转的兴起,二人转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演员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一些家长看到这个行业市场需求大,收入高,一改往日对二人转的不屑,将孩子送到二人转小班。按常规以往进小班学艺的孩子都很小,他们必须经过几年的正规培训才能成为职业艺人,但这个行业火了之后,许多过了学艺最佳年龄的孩子也被家长送来,并明确表示不愿花费更多时间学艺,只要孩子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套生活技能就行,于是就出现了二人转速成班,半年至一年就可以出徒。当下活跃在舞台上的年轻二人转演员,大多出自二人转速成班,他们对传统二人转剧目知之甚少,只是因为会唱几个二人转小帽,会耍几下手绢,就以二人转演员的身份,登台表演了。黑格尔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可从艺术角度去评判,又不能不说是这个行业的悲哀。

    表演内容雷同,表现形式单一,缺少创新

    近来,东方卫视推出了一档名叫《笑傲江湖》的栏目,该栏目汇集全国各地热爱喜剧表演的选手,表演了许多好看好玩的节目,令观众捧腹大笑。我作为这个栏目的忠实观众,每期必看。记得其中有两对二人转演员参赛,尽管他们表演的内容在东北的二人转剧场已司空见惯,其表演水平也在中等偏下,但冯小刚、宋丹丹这两位大腕级别的评委还是对这两对选手盛赞有加,现场观众也报以热烈的掌声。

    面对现场的火爆,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不但笑不出来,还多了一丝苦涩。说实话,我的笑点很低,听人家讲笑话,即使不太可笑,也会笑出声来,可此时的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对这些似曾相识的演出内容,我感到很乏味。

    熟悉二人转的观众可以回想一下,如果几个月之内,你去观看几次二人转表演,内容基本上是不变的,“说口”也就那么几个,就连我这样对二人转有着特殊感情的人都产生了视觉疲劳,那些对二人转并不十分了解的普通观众的观感可想而知。好在二人转观众流动性大,相对不固定,否则二人转早就出现危机了。二人转本体艺术全面丢失

    二人转是植根于东北黑土地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她之所以深受东北老百姓的喜爱,主要原因是她有着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形态。二人转专家王肯给二人转下的定义是:“彩扮的一男一女两个演员,又唱又说又扮又舞,跳进跳出地表演一个叙事兼代言的诗体故事” 。这里说的“彩扮”有别于一般戏曲的按角色扮,它是中性扮,二人分包赶角,千军万马就是咱俩,跳进跳出,灵活机动,采取虚拟的大写意的表演方式,神似重于形似。

    按照这个定义,现在舞台上表演的二人转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相去甚远,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现在舞台上表演的不是二人转。对此我虽然不完全认同,但也觉得不无道理。

    传统二人转以唱为主,“好听不好听,专听头一声” ,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一张口,就能抓住观众。二人转从产生之初,就特别注重唱,也多半以唱取胜。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由于唱腔优美,唱词贴心,才获得了久演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二人转舞蹈在二人转表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以东北秧歌为主体,广泛吸纳相关民间舞蹈和戏曲舞蹈的精华,自成一体的舞蹈类别。二人转舞蹈还是二人转绝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运用手绢、扇子、大板、手玉子等手持道具完成的技巧,不但是二人转情节结构的语汇,最终还成为二人转的绝活。

    正是有了优美的唱腔和舞蹈,二人转才能一转就是300年,深受观众喜爱。现在的二人转演出我们已经很难听到经典的二人转曲目了,二人转舞蹈除简单的手绢绝活,其它的也难觅踪影。

    诚然,在现代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再像过去那样成本大套地表演二人转传统剧目,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但为了取悦观众,完全丢弃二人转艺术的本体,就等于丢弃了二人转精髓。这种丢弃了本体的表演形式,可能会让观众感到新鲜刺激,但时间久了难免会乏味。就像一桌丰盛的晚宴,第一次吃会觉得很可口,吃久了同样会觉得倒胃口。

    表演过于强调娱乐性,忽略了艺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