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二人转资讯 > 大胡

大胡

时间:2021-08-10    点击:
    大胡,俗称胡琴,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因作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提起"胡琴"一词,它本是我国弓弦乐器的总称。我国古代,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通称为"胡",因此,胡琴应是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就其形制和发声原理而论,同类乐器还有高胡、二胡、中胡、大胡、板胡、坠胡、大弦、二弦等等。可见,大胡只是我国弓弦乐器大家族中的一员,属擦奏弦鸣乐器。广泛用于中国民族民间乐队的弓弦乐器。凡二胡、四胡、京胡、大胡、板胡、坠胡、粤胡、马骨胡、二弦等,均可称为胡琴。

      5
    本词条 百科名片缺少图片,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胡

    俗称
    胡琴



    弓弦乐器

    年代
    金朝

    目录
    1历史
    2结构介绍
    3演奏方式
    4分类
    5制作方法
    6发展演变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在宋代就有胡琴的名称出现。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首军士歌,"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比歌明确记我当时已有马尾胡琴。金元时,胡琴已用于祭祀和战争(内蒙占历史概要)中说,"十二﹐十三世纪时……祭祀时奏忽忽儿。"(忽忽儿即胡琴)(马可.波罗行纪)中亦讲到1278年蒙占军队排好队伍等待打仗时.兵士们唱歌和 奏二弦琴。关于胡琴的形制,(元史.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拉之﹔弓之弦以马尾。"这种胡琴与现今胡琴稍有差异。火不思的瓢形音箱不能将弓毛夹置弦中、只能在弦外擦奏,现代流行的胡琴、其音箱多为筒形.次为碗形或椭圆鼓形,用琴捍插置音箱内.弓之马尾一般均在二弦中夹置。元史记载的胡琴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因为音箱近似于筒形与碗形之间的擦弦乐器在唐时已经出现.名叫奚琴。奚琴不用马尾弓、而是用竹片在两弦之问磨擦发音.它的发声原理与现今弓弦胡琴是一致的。奚琴到了宋代称为稽琴,在演奏技巧上有了相当发展,根据(梦溪笔谈.补笔谈)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令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由此可见当时的演奏技巧已经相当高超。北宋时期从宫廷到民间盛行稽琴的演奏。据(都城记胜)记载,"瓦社中的细乐.常用萧、管、蓁、稽琴、方响之类合奏"。 (梦溪笔谈)也同时记载了稽琴的流行和马尾胡琴的出现,这表明两种擦弦乐器的同时存在。此后已不复再见有瓢形音箱的胡琴和竹片擦奏的稽琴,可能两种乐器相互吸收而融为一体。

    折叠编辑本段结构介绍
    折叠琴筒
    琴筒是大胡的共鸣箱,琴杆是支撑琴弦、接指操作的重要支柱。大胡由琴筒、琴皮、琴杆、琴头、琴轴、
    板胡
    板胡
    千斤、琴马、弓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另外还有松香等附属物。琴筒是大胡的共鸣筒,多用红木、紫檀或乌木制成,也有用花梨木或竹子做的,七十年代并开始使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其形状主要为六方形,长13 厘米,前口直径(对边)8.8 厘米。有些地区则制成圆形或八方形。筒腰略细,筒后口敞口或装置开有各种式样花孔的音窗。琴筒起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琴筒前口蒙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大胡发声的重要装置。普及式大胡为蛇皮,中高档大胡多为蟒皮。蛇皮鳞纹细密,纹路排列规则,并富有韧性,但质地较薄。音质易受气候、室温等因素的影响。蟒皮鳞纹粗而平整,色彩对比协调,厚度适宜而有弹性,不易受虫蛀,发育共鸣较好。蟒皮又以肛门一带地方的最为理想,这个地方的蟒皮适应性广、发音浑厚圆润,并且性能稳定。新买的大胡无论是蛇皮的还是蟒皮的,发音往往空而带沙,并且把住上下端的音量悬殊较大。这是琴皮振动还不够协调的缘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拉奏后,琴皮的振动才有可能逐渐变为常态。琴杆也叫"琴柱",是支撑琴弦、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全长81 厘米,直径约为0.55寸。顶端为琴头,上部装有两个弦轴,下端插入琴筒。琴头呈弯脖形,也有雕刻成龙头或其他形状的。衡量一把大胡的发音纯净与否与琴杆材料的选择有很大关系,通常把红木视为上品,乌木的也不错,其它木材的就要逊色一等了。选择时除了要仔细辨别琴杆的制作材料外,还要兼顾到质地紧密。木射线细密而均匀,无节、无疤,无明显裂痕,有一定光亮度等。

    折叠琴轴
    琴轴用来调节大胡的音高 ,大胡的定弦音高主要是靠琴轴来调节。琴轴就是与琴杆相互垂直那两个犹如圆
    大胡
    大胡
    锥体的部件,木质,前端细小,有一穿弦小孔,中间渐大,后端最大。轴后段外表刻有若干直条瓣纹,轴须加饰,用多层骨质与木质片粘合。它们与琴筒相对,上面的一个叫内琴轴,拴内弦,朝下的一个叫外琴轴,拴外弦。内外琴轴相距约为0.26尺。外琴轴距琴筒一般为1.45尺,这是大胡区别于大胡、中胡、高胡、板胡、京胡等"同族"乐器的显著标志之一。传统的琴轴是一个整体,纳外琴轴分别横插在琴杆上方指定的圆孔内,相应的琴弦直接缠绕在"出口"一端的末梢上。这种琴轴调弦的活动范围大,并能储存多余的琴弦线段,有利于琴弦的充分利用。但这种琴轴对材料的选择较为考究,多用黄杨木或黄檀木制成,与琴杆的接触面既要严密合缝,又要保持必要的松动,否则不是匿藏着极弦跑音的隐患,就是操作不自然。六十年代初,大胡开始装置螺丝弦轴(又称直行铜轴),外观上既保持了原来的民族形式,又克服了拧转费力、容易跑弦和日久损裂琴杆的缺点。如今市上出售的中高档大胡,其琴轴多为机械螺旋轴。

    折叠千金
    千金用于扣住琴弦琴杆上扣住琴弦的那个装置叫千金,千金一般是用铜丝或铅丝制成:"S"形的钩,再用丝弦或其它线绳套住这钩的一端并系在琴杆上,也有用丝弦、尼龙线或布条、皮条等直接把琴弦拴在琴杆上的。后面这种形式的千金其音质不够十分理想,因为内外弦被挤压得太近,使琴弦的充分很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牵制,不注意还易发生"碰弦"的现象。千金不可系得太长,也不可系得太短,合适程度要看演奏者指头的长短和琴杆的粗细。也就是说,指头长,琴杆细可将千金适当的放松一点;指头短、琴杆粗就酌情系紧一点。一般来说,琴弦距琴杆的宽度掌握到0.7寸左右较为适宜。千金在琴杆上的位置应求得大体固定,不可经常的移上移下。有些初学者喜欢拉高音,把千金一个劲的往下移。这样的"高音"音质很差,不但不利于运指的全面训练,而且有损于正常音高观念的培养。一般来说,千金应固定在距琴马1.3尺左右的位置上较为适宜。

    折叠琴马
    琴马是联结琴皮琴弦的枢纽 琴马虽小,但它却是联结琴皮琴弦的枢纽。它的作用是把弦的振动传导到蟒皮上。因此,琴马的选料、形状以及在琴皮上的安放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胡的音质。为了求得大胡声音的改善,发音沙哑的大胡采用纸马(即用牛皮纸或其它硬纸卷成严实的简状),声音就要显得柔和一些:发音沉闷的大胡改用竹马,就可使声音变得较为响亮,适合演奏活泼轻快的曲调,发音单调的大胡采用金属弹簧马,就可使发音变得较有共鸣。此外,象高粱秸秆、火柴签、铅笔(最好将笔芯抽掉)等材料制作的琴马也能改善一些大胡的音质,但中高档大胡还是宜用特制的木马,木马是用松节木做的,音色淳厚柔美,失真度小。另外还有钢丝马,但使用很少。如果是自己制作琴马,要注意到它的特有形状.不宜过长、过短、过高、过矮,因为这样都不利于琴皮振动的性能发挥。虽说一些发音沙哑的大胡,适当增长琴马,音质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音量却大为削弱了。一般来说,琴马长约0.4寸,高约0.25寸较为适宜。如果是竹制或木制琴马,当中最好挖空成拱桥形。

    折叠弓子
    弓子用于拉奏大胡 ,弓子由弓杆和弓毛构成,全长76 厘米,弓杆是支撑弓毛的支架,长度2.4尺,用江苇竹 (又名幼竹)制作,两端烘烤出弯来,系上马尾,竹子粗的一端在弓的尾部,马尾夹置于两弦之间,用以摩擦琴弦发音。弓毛多为马尾,也有用尼龙丝仿制的。有些简易大胡是用尼龙线来代替弓毛,这种音响效果较差。衡量弓毛能否经久耐磨,主要看弓毛是否排列得整齐平展,长度一致,粗细均匀。好的弓毛要求无断头、无纤柔、无蓬乱缠绞等。选择弓杆要注意长度符合标准,还要兼顾到质地坚实、老化、粗细协调、匀称、中段不呈弧形,与弓毛相互平行等情况。这样的弓子弹性适中,操纵顺手,易于控制。有的初学者把京胡的弓子拿来换在大胡上,这是不合适的。京胡弓子一般都较短,在大胡上拉奏没有回旋余地,是不符合大胡演奏需要的。市面上出售的中高档大胡的弓子多为松紧调节弓,它是在持弓一端装有机械螺旋装置,可根据演奏需要把弓毛调节到合适的松紧程度。但不可调得过松过紧,过松使弓子失去了应有的弹性,不易于操作;过紧则发音生硬,缺乏含蓄内在的成份,同时还容易使弓杆变形。

    折叠琴弦
    大胡的音响来源于琴弦的振动 大胡的声源来自于琴弦的振动。过去大胡大多用丝弦,由于丝弦具有伸缩性大、寿命短、发音不够清越细腻等缺点,它已逐渐被钢弦所淘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钢丝弦使用日益普遍。配套的大胡钢弦应是一粗一细,粗的一根称作内弦(也叫老弦),细的一根称作外弦(也叫子弦)。内外弦分别系在相应的琴轴上,一般是先上内弦,再上外弦。选购琴弦一定要注意配套,不可两根弦都为内弦或外弦,弦径也不可悬差过大,更不可用其它弹拨乐器的琴弦来代替大胡弦。内外弦采用同样粗细的,就会产生两弦张力不平衡,发音不协调,灵敏度差的问题;内外弦粗细比例过于悬殊。就会产生音色不统一,影响按指的问题;用弹拨乐器的琴弦来代替大胡弦,发音空而沉闷,失真度大,完全不符大胡的发音需要。

    折叠编辑本段演奏方式
    胡琴是羌、胡族的乐器,传入中国己有千年的历史,乃擦奏绞鸣乐器,其广泛用於中国民族民间乐队的弓
    大胡
    大胡
    弦乐器。谈到它的厘史,在宋代就有胡琴的名称出现。金元时,胡琴己用於祭祀和战孚。而又根据宋代陈嘬《乐书》的记载,有一种乐器叫奚琴是由古代的绞发展而成,

    其演奏方法是借用轧筝竹棒的演奏方式,但是奚琴只有两条绞,拉奏时竹片在两绞之间。现今常用的胡琴,是从奚琴体系发展下来的,它非常特刖的特色是它的演奏的方式。弓的弓毛穿越在二条弦之间,所以弓和大胡的琴身通常是永远不分开的。乐团中较常见的有:高胡、大胡、中胡、大胡、低胡等:而因檀应某类乐曲,或其他需要,尚有:京胡、京大胡、板胡、坠胡、粤胡、椰胡、大广绞、四胡、马头琴、拉阮、琶琴、低绞琴等,均可称为胡琴。

    大胡形制为琴筒木制,筒一端蒙以蟒皮,张两根金属弦,定弦内外弦相隔纯五度,一般为内弦定dl,外弦定al,其演奏手法十分丰富,左手有揉弦(吟音)、泛音、颤音、滑音、拨弦等:右手有连弓、分弓、顿弓、跳弓、颤弓、飞弓、拨奏等。大胡一般定弦为dl、al,有效音域达三至四个J、度。

    板胡是以琴筒蒙以桐木薄板而得名。又称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历史较短,品种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20世纪50年代后,又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流行于西北、华北、东北、东北各省区,尤以陕西、甘肃、山西等省最为盛行。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大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上。琴筒不蒙皮膜,蒙以梧桐木板,琴筒是用椰瓢制成的。构成板胡的部件主要为琴杆,琴筒,面板,弦轴和弓子。并有腰马,琴弦,琴马等附件。独奏、器乐合奏用的板胡的琴筒和面板都较大。琴杆比大胡粗,一般使用钢丝弦。音色宽厚柔和,能演奏较高的把位。

    琴杆又称担子,全长49厘米。用五节紫竹、白竹制。上方第一、二两节置弦轴,底节插入琴筒,筒里的杆上开长方形对穿的"风口",产生复共鸣。琴筒长i i 4、后口直径4 3厘米,用毛竹制,前口蒙蛇皮,后敞口。弦轴黄杨或黄檀木制。琴码竹制。弓子江苇竹制,上拴马尾,长T4厘米。张二弦,设有"千斤"。五度定弦,据唱腔和曲牌不同分别为:反二簧d0、Sol弦,二簧Sol、1-e弦,西皮Ia,m·弦,反西皮l-e、Ia弦。常用的是D调、E调二簧京胡和E调、斓西皮京胡。音域约两个J、度演奏时,坐姿,琴筒置于左腿上,琴杆向左稍倾斜,左手持琴杆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夹于两弦间拉奏。

    折叠编辑本段分类
    现代民间常用的胡琴,除大胡、马骨胡外,还有下述几种:

    折叠二弦
    福建南音中的一种古老擦弦乐器,音箱为筒状.反装的弦轴与奚琴十分相象。现代胡琴弦轴前细后粗,一
    大胡
    大胡
    般顺看琴筒从后向前(蒙皮的一端为前)插入并穿过琴杆上的洞孔.在弦轴的尖端系弦。而奚琴与二弦的弦轴由前向后插入﹐琴弦系在粗的二端。

    折叠板胡
    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音乐的兴起,以及小型器乐演奏在民间的普遍流行,胡琴出现了多种变化。明代中叶产生的西秦腔(梆子旌),具伴奏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为板胡。板胡的音箱不是蒙以皮革,而是盖上薄的木板.故名。板胡的音箱用半个椰壳制成,形似碗状,蒙以薄的桐木板,后无音窗。琴杆比一般大胡为租。早期用丝弦.外弦为一般老弦,里弦为粗老弦。弦弓比一般的粗而长,弓毛亦多而坚硬,音色高亢了亮。

    折叠京胡
    代以后,二黄腔逐渐兴起,四大徽班进京以后,在皮黄腔的基础上产生了京剧。胡琴成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故定名为京胡。京胡的音箱用竹筒,琴杆、琴弓用竹竿。琴筒细长(直径约5厘米),前端蒙蛇皮,后无音窗.拨音刚劲嘹亮。

    折叠坠胡
    代末年.曲艺中逐渐形成了河南坠子。坠子吸收了当地颖歌柳的音乐。而颖歌柳的伴奏乐器为小鼓和三弦,民间艺人将三弦改为弓弦乐器,于是形成了坠胡。起初的坠胡形制基本同于小三弦.加上马尾弓,弓毛分成两股.中间夹一弦,两边拉内外弦。坠胡与其他胡琴的不同.主要在于它的琴杆又是指板,是一种有指板的胡琴。此后,坠胡音箱采用筒形,以铜(或竹、木)制作,蒙蛇皮,音色柔和,并发展为独奏乐器。

    折叠四胡
    蒙古的说唱形式"乌力格尔"与"好力宝"的伴奏乐器。四胡用筒形音箱,蒙蛇皮,有4个弦轴,张4根丝弦。第1、第3两弦与第2、第4两弦同音。琴弓用双股马尾分别夹买于1、2及3、4弦之间,演奏时1、3或2、4根弦同时发音,音量增大,有两件乐器同时演奏之感。

    折叠南胡
    行于江南地区,用于江南丝竹乐及江南民间小戏的伴奏。 20世纪20年代到天华将其带到北京,在制作上
    大胡
    大胡
    进行了改革,并创作了许多乐曲,丰富了演奏技巧,将其发展为独奏乐器。定名为二胡。 30年代,旅居上海的吕文成将其带到广东,换成钢丝弦,用于广东音乐-中,定名为粤胡。其定弦比二胡高四、五度,亦称高胡。过去的南胡,演奏时不换把位.音域在/(度或十度以内。二胡和粤胡则采用了高把位,扩大了音域,增强了表现力。与此同时,上海的大同乐会等国乐团体,又创制了中胡和大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民族管弦乐队.为解决乐队中的低音部分,试制了低音革胡。低音革胡的外形是二胡的放大,装有指板,张4根弦,均装在琴体的侧面,在置弦马处蒙一构圆形蟒皮(在琴筒的侧面),使琴弦在皮膜上震动发音。琴弓在弦外擦奏,奏法与大提琴相仿。

    折叠高胡
    就是广东音乐中的粤胡,在广东也称为二胡。约在二十年代,根据二胡改革而成。因它的琴筒比二胡小,定音比二胡高四至五度,所以叫它高胡。外弦用钢丝弦,内弦用钢丝缠弦池有用丝弦的)。拉时两腿夹琴筒,用以控制音量及减少沙音。音色清脆、嘹亮。高胡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己成为民族乐队中的高音拉弦乐器。它用于合奏、伴奏和独奏。高胡的主要演奏技巧右手弓法多奏分弓,快速弓法用得较多,奏强拍时,多用推弓。左手指法主要有各种滑音和旋律中自由的垫指加花,广东音乐传统奏法,左手不用猱弦,而用压按弦和空弦震音。

    蒙古族地区流行的四胡,形制和汉族地区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红木、紫檀木制作,琴筒多呈J、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弦轴和轴孔无锥度,利用弦的张力紧压轴孔以固定,有的还在琴杆、琴筒上镶嵌螺钿花纹为饰,细竹系以马尾为琴弓,弓杆中部包以长l0厘米铜皮或镶钢片、象牙,根部装骨或木制旋钮,张丝弦或钢丝弦。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种。

    坠胡是由小三弦改制的,又名坠琴或坠子,又叫二弦。这种乐器既能独奏又能合奏,它的音域非常宽,声音柔和,音量也比较大,与别的乐器有所不同的是它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人声、唱歌、讲话,甚至鸟兽的叫声等等。流行于我国中部,是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吕剧、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坠胡由琴杆,琴轴、琴筒、琴弓、琴弦、琴马等组成。琴筒为硬木、红木或黄桐木,J、方形,前口蒙蛇皮,后口有镂空的边框。琴杆部份与三弦的琴干相f以而较短。全长约90公分,兼做指板,张两弦,架于弦马上,弓在弦内运行。用马尾竹弓拉奏。四度定弦^、d,音域约两个半J、度。坠胡音色高亢、柔美,除用于伴奏之外,还用于独奏和器乐合奏。

    长期以来,各种胡琴的性能、演奏技艺和曲目伴随着各种形式的器乐合奏及戏曲、曲艺、歌舞、民歌等音乐形式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完善。

    折叠编辑本段制作方法
    折叠选料
    (一)担子 做大胡担子的材料主要是紫竹,其次是凤眼竹(斑竹)、罗汉竹、龟背竹等等。 紫竹产于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上等紫竹(花紫竹)不仅花纹颜色好看、独特,而且质地坚实,是做大胡的上选之
    大胡
    大胡
    材。当然凤眼 竹也有纹若凤眼、花似斑豹的上等材料。不过凤眼竹虽然质地一般都很坚实,但尺寸往往不甚理想。好的罗汉竹、龟背竹也可做成高档的大胡来。总之选料第一要看品相,即颜色与花纹。常见的花紫竹有黑紫竹(俗称黑老虎)、白紫竹、黄紫竹(俗称黄老虎)、芝麻点、阴阳脸、鳝鱼黄等。

    第二要看尺寸:(1)粗细:即直径,一般应在φ18mm~φ20mm之间。(2)长短:大胡担子共分五节,通常要求第一节长80mm,第二节长90mm,第三节长100mm。 西皮担子自第一节至第四节应小于400mm(370~390mm); 二黄担子自第一节至第四节应大于400mm(400~430mm)。超出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 凤眼竹往往第一节偏短,那没关系,只要第二节、第三节合适就行。而罗汉竹和龟背竹则要看其下三节的尺寸,尤其是第五节最为重要,不应长过120mm;也不应短于100mm。 罗汉竹总节数一般都是奇数,所以罗汉竹琴常见的是:"三节棍"、"七节鞭"、"九节鞭"、"十三太保"等,当然最难得的"十八罗汉"是偶数节。

    (二)筒子 筒子是毛竹取其内径为φ42~φ52mm的竹节锯下而成。筒子要质地坚实,竹黄厚且匀。铁心里当然最佳。其尺寸:西皮筒长115mm,内径:φ42~mmφ44mm;二黄筒长117mm~120mm,内径:φ45mm~φ52mm。

    (三)蛇皮 大胡用的蛇皮乃野生的乌鞘蛇。产于湖北、湖南、浙江、云南、贵州等地。一般从颜色上分三种:黑色、褐色、绿色。其中以黑色为最好。又因捕蛇的时间不同而皮子的厚薄质量不一样。惊蜇后的蛇皮最好,而夏天蜕皮后的蛇皮最好不用。蛇皮的花纹大小与蛇的粗细有关。花越大越好。花纹要黑白分明。常说的"白如线,黑入缎"就是对好皮子的最精辟的形容了。 一张蛇皮能取6~8张。尾端的皮子最厚,但花也最小,适用于西皮琴;靠近肚皮的皮子薄,可用于二黄琴。

    (四)琴轴 一般琴轴常用的木料有枣木、黄杨、红木、乌木、檀木等。长短尺寸为:148~152mm。 其中枣木轴最为好用,因枣木又硬又有韧性,因此能"咬住"坚硬的竹子。但因价值低而往往被人所忽视,所以高档琴上的轴子大多都是屋木或紫檀的。

    (五)琴弦 市场上的大胡弦有天津、北京、上海等地产的各种品牌。笔者通过实践认为上海产的"鸽牌"弦为最好用。弦软而不易断,音色透明。 琴码是老竹子刻制而成的,分空心码和马蹄码两种。琴弦和琴码是大胡发音的关键部件,一把琴做出来而经过多次调弦和换码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来。

    折叠加工
    (一)烤担子 因为竹子是在山里自然生长的,故而其外形扁、园、弯、直不一。一旦选好料后,必须对其进行加工烤制校直调圆达到要求

    1.工具 烤担子的工具有:炉子、板凳、校圆钳等。 炉子就用普通的蜂窝煤火炉即可。 板凳用平常家用
    大胡
    大胡
    木凳即可,但必须在上面钻一个斜孔 。 在烘炉用的火钳头上焊上两块铁板,铁板上用螺钉镶上木块。木块是特制的,上面各有一个半圆孔 。这就是校圆钳。 2.烤制 将要烤的担子上打上工业用蜡,当蜡被溶化后渗透竹皮内,使担子色泽光亮。这种自然色是任何油漆都难以比拟的。然后将担子放在蜂窝炉上方约5、6厘米处进行烘烤。烤至担子本身温度达70~80℃立即拿下用校圆钳将其夹圆,快速转动担子,用钳子给与压力,这样,扁的就变成圆的了。夹至担子的椭圆度不超过0。5mm即可。在校园的同时,利用板凳上的斜孔,将担子调直。这两样工作可交替进行,而且必须进行多次加工,才能达到技术要求。加工过程中,千万不要心急,否则容易造成担子的劈裂。在校圆和调直的同时,担子也烤干了。

    3.加封头 烤制前的担子一般为6节,烤完后须将最上一节锯掉,然后锯第五节。 西皮F调琴(娃娃调琴)最后一节为:103mm; 西皮E调琴(旦角琴),最后一节为:105mm; 二黄F调琴(生、净琴)最后一节为:107mm; 二黄D调琴(旦角琴),最后一节为:110mm。 下料后,将锯口挫平,然后加封头(如图三)。用502快速胶粘好。 封头的木料一般用红木或乌木车制而成。

    4.钻、烫轴孔 分出担子的前后(阳前阴后)在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对称划一直线,然后在第一节的二分之一处上下画横线,与原先的线成十字,从此处量至第二节80MM画第二条横线。在这两点(上下共四个点)上用钢锥钻下样冲眼。画好线后,即可钻孔。前面的两个钻φ10MM的孔,后面的两个钻φ12MM的孔。孔钻完后,即可烫孔。烫孔用的火棍是特制的。烫孔时应注意两孔的平行度和同心度。一般一个孔要烫3~5次,每烫一次后,都要将选好的琴轴安上试一下。随时校正孔的偏正和深浅,至达到要求为止。轴头的长度一般为:36MM~39MM。 轴孔烫好以后,用刀子把轴孔被烧焦的部分刮掉,然后配研修刮轴孔、琴轴,直至琴轴和轴孔配合严密好使为止。最后在轴孔上下缠上黑色尼龙线。

    5.烤筒子 筒子烤前先撑内圆:将筒子放在锅内用沸水煮4-6,然后取出,一头塞上一个木撑子两头轻轻敲击,直至撑子与琴筒无缝隙为止,然后将琴筒带着木撑子放置在微波炉内。用中火烘烤2-3取出,待冷却后将木撑子取下,即可上车床车旋外圆。筒子的壁厚一般为:5.5mm-6.5mm。

    6.筒子钻孔 钻孔前,先在筒子上画线:在筒子小头的端面上划一中心线,然后在筒子上下将中心线各引出一条直线,用游标卡尺在上面线上40mm一横线,与原线交叉成十字,再用游标卡尺在下面线上41.5mm与原线交叉成十字,并在上下十字处用钢锥钻出浅孔为钻孔记号。钻孔前应先量一下所配担子的直径,如担子粗19mm,就选φ18mm;如担子粗18mm,就选φ17mm孔钻。孔钻好后,就可以配担子了。

    7.担子与筒子的研配 量一下筒子的直径,然后把担子下端往上在筒子内径的尺寸上加上10mm处划一圈铅笔印,先用锉刀将封头下端至封头与担子结合处上延10mm滚锉成圆锥形,后用砂布(80#)自铅笔印处至末端打磨圆滑光洁。要注意不要磨成椭圆。此时将打磨好的担子与筒子进行研配。筒子的上孔要用刀子刮修成正锥形,即上小下大。下孔则修刮成反锥形。 筒子的上下孔一定要与担子研配得十分严密,以研好后不透气为准。

    8.蒙蛇皮 过去老艺人蒙蛇皮用的是"八卦阵"法,即用八根小木棍缝在皮子上,用木楔子将蛇皮拉紧。而现在看来这种办法显然是有些笨拙与落后了。 大多数人都采用了模架与锥圈蒙皮。这种方法的有点是方便、快捷、蛇皮受力均匀。这套蒙皮工具.蒙蛇皮之前应将筒子前端内外打坡口。将蛇皮放在冷水中浸泡5-6小时,取出剪去肚皮部分,呈八角形,用报纸将蛇皮上的水份吸干。在筒子上抹匀已经熬好的骨胶,将蛇皮放正,在筒子上用锥形套压住,上模架,用扳手均匀旋紧四个螺母,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等待干固,切莫曝晒或烘烤。蛇皮蒙得松紧程度完全是靠经验来完成的。而蛇皮的松紧又与琴的调门、音色有关。一般高调门的琴蒙得紧一些;低调门的琴蒙得松一些。总之,蒙的多了,也就驾轻就熟了。

    9.蒙布、开风口、拴千斤钩 蛇皮蒙上后,放在通风处夏天6小时,冬天八小时后即可把筒子从模架上取下来,除去锥套,将多余的胶用小刀刮掉,在蛇皮周围蒙上一块宽30MM的黑色或蓝色棉布,以作封边保护。蒙布前,应在筒子下沿粘一块垫皮,以免琴弦磨破蛇皮。将担子插入蒙好的琴筒内,用铅笔在筒内划线,然后取中开风眼(音孔)。一般琴的风眼约长20-25MM,宽约3-4MM。风眼要开正,如音不理想,可加长加宽风眼,但风眼对琴音的影响是有限的。这时将担子插在筒子上,就可以上弦、拴千斤钩了。千斤钩是用H68黄铜或不锈钢作成S形。直径是1.2MM~1.5MM。千斤的宽度一般是20MM左右。千斤钩的宽度与音色有关,如音色不理想,调整一下千斤钩会起到一定作用。

    10.调试琴声 拴好千斤钩后,就可以安上琴码试音了。 一般地说,小琴码的音比较透,而大琴码的音则比较闷。一把琴要经过反复调试,才能找出它的最佳声音来。一把好的大胡应具备相当的穿透力,同时又要有酥音和金属音,如果这些都有了,那么一把好琴就诞生了。中国的民族乐器里,最亮丽的莫过于大胡。大胡是没性格的演员,但它处处漂亮,是戏曲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装饰物。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演变
    大胡是伴随我国古代四大声腔之一的「皮黄腔」的逐渐形成而发展的。在明末清初之际,大胡主要用于安徽和扬州的「徽调」,湖北的「楚调」与「汉调」,长沙、常德一带的皮黄「弹腔」,江西的「宜黄腔」,广东的「梆黄」,四川的「胡琴腔」,陕西的「汉调二黄」等剧种中的伴奏乐器,后来,随着四大徽班进京,在北京形成了京剧这个剧种。为了区别于其它剧种,大约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才称其为「大胡」。

    大胡可以说是「皮黄戏」音乐的代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云南元谋知县檀萃督运滇铜进京,看到北京皮黄演出的盛况,曾咏下「丝弦竟发杂敲梆,西曲二黄纷乱忙。酒馆旗亭都走遍,更无人肯听昆腔」的诗句。其中「丝弦」主要是指大胡这件乐器,早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雨村剧话》中曾记载:当时皮黄腔被称为「胡琴腔」。由此可见,大胡这件乐器曾经成为过一个声腔体系(或剧种)的代名词,与京剧血肉相连,密不可分。这与其它民族弓法乐器,如二胡、板胡相比,大胡可说是「独享殊荣」了!

    从四大徽班进京至今,京剧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影响最广的剧种,成了全国人民公认的「国剧」。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大胡演奏人才辈出。从早期的「四大名家」梅雨田、孙佐臣、陆彦庭、王云亭等老先生起,到京剧发展鼎盛时期的名琴师徐兰沅、赵济羹、杨宝忠、王瑞芝、李沛卿、李慕良、沈育才、何顺信等先生,以及京剧现代戏时期琴师们的共同努力,使大胡演奏艺术得到长足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还有一批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新秀,在虚心继承老一辈的艺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精进,大胆探索,已经初露锋芒。总之,大胡演奏艺术的进步与发展与以上各位的执着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大胡发展的二、三百年的历史中,既有它辉煌的时期,也遭受过暗淡的厄运。仅仅因为京剧里有「二黄」一说,据老辈们传说,「二黄」就曾犯了皇忌,遭过不白之冤。据说,乾隆晚年让位其子,号嘉庆皇帝,自己当上了太上皇。二皇并存,希望长生不死,帝柞永延。这样,善拉二黄的大胡可就为难了。老弦(里弦)有太上皇之嫌,子弦(外弦)又有儿皇帝之忌。胡琴又经常断弦、换弦,这更使二皇不快。老弦一断,仿佛乾隆归天;子弦一断,又似乎意味着嘉靖驾崩;换新弦,又好像逆臣纂位,「改朝换代」。为保大清皇统帝柞,官家竟下令取消大胡,以笛代之。大胡被这「莫须之有」的罪名,被打人「冷宫」,苦熬了许多年。大概是在乾隆归天之后,这条对大胡不成文的「禁令」才渐渐「不平自反」,恢复了名誉。这段真实的小插曲说明:小小大胡的两根弦儿,竟与皇家联了「宗」,听起来是多么可悲而又可笑啊!

    早期的大胡是用特制的丝弦,用竹片制成弓杆。弓杆上的马尾是松弛的。演奏时,琴师以右手无名指缠住马尾运弓。过去,在山东琴书、河南曲子、湖南花鼓戏和小调的伴奏中,都曾用过软弓大胡。由于马尾松散易断,控弓不太自如,强弱不易掌握,快弓更难利落,已不能适应发展中的戏曲音乐,终于在本世纪初逐步改成细竹硬弓了。过去,大胡筒子较小,杆子较短,音域也较窄。后来为了演员唱腔的需要,在不影响大胡特色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大琴筒的直径,加长了琴杆。这样,大胡的音域拓宽了,音响更洪亮结实了,音色也更纯净优美了,音乐的表现力从而更加丰富了,这就是今天的大胡的形制和音色。

    原来的大胡都是丝弦。丝弦易断,且常「跑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现代戏时期,借鉴了小提琴、二胡用金属弦的优点,也改用了特制的金属弦。经实践,它既能与大型管弦乐队的音色融合在一起,又解决了跑弦、易断的缺点。大胡大都用金属弦了。由于大胡有雅俗共赏的品格,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美妙动听的大胡发展到今天,不但在京剧伴奏中独领风骚、举足轻重,并且广泛地出现在音乐会的舞台上。它可以独奏,亦可以与月琴、三弦、京二胡、阮等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协奏,乃至与大型交响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合作,并常常担任主奏的角色。在京剧形成和发展的二百多年中,大胡伴奏将生旦净未丑各行当集于一身,与剧中各角色声琴合一,成为最佳搭档。观众在为演唱者喝彩的同时,还常为乐队叫好,特别是像杨宝忠、李慕良那样的大胡大师的演奏,几乎与演唱者平分秋色。

    在京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以「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为代表的各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成为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四大名旦」中梅派之端庄典雅、雍容大方,尚派之刚劲挺拔、绚丽多姿,程派之连绵跌宕、幽咽婉转,荀派之俏丽柔媚、委婉低回,乃各臻其妙,美不胜收。这种不同流派的演唱风格,必然决定了不同的大胡伴奏风格。

    京剧的曲牌就是曲调的名称,俗称牌子,如「点绛唇」、「将军令」等。曲牌各有固定的名称、句数、句格(包括长短不等的字数、字音的平仄等),以及曲调方面的板式、板数、调高等,格律相当严谨。不过有些曲牌没有唱词,只用它的曲调作为器乐演奏的吹打曲牌(亦名工尺牌子),如「水龙吟」、「柳摇金」之类,可以自由反复,也可以中途停止,以及只念不唱的干牌子,则属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