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东北二人转网!
东北二人转网 > 二人转短剧 >

二人转《孟姜女哭长城》千古情话别愁心至殇

分享到:
播放数:

二人转《孟姜女哭长城》千古情话别愁心至殇

时间:2018-04-10    点击:
    相传在秦始皇时期,青年男女范喜良与孟姜女完婚。这本来是一个喜事,结果他们新婚仅仅三天,范喜良就被当做壮丁抓走了,他被迫去修长城了。
     
    在修筑长城期间,由于饥寒劳累,范喜良没干多久就累死了,他的尸骨就被埋在了长城墙下。他死后,孟姜女历尽艰辛万苦,不惜万里寻夫来到了长城边上。当她听说丈夫的噩耗后,就开始痛哭不止,结果哭了三日三夜,城墙居然为之崩裂,露出了范喜良尸骸。孟姜女抱着自己丈夫的尸骨,在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以上,就是《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大概剧情。
     
    这么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今的“孟姜女哭长城”,已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与“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齐名,成为了我国民间的“四大传说”。
     
    这么一个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我跟您说,这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与秦始皇一点关系也没有,它甚至都跟长城没有关系,您会相信吧?
     
    事实正是如此。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最早始于春秋,原型见于《左传》。
     
    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
     
    “襄公二十三年,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在鲁襄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50年)的时候,齐国打了一个大败仗,著名将领“杞梁”战死。战斗失败后,齐王就来悼念这些阵亡的家属,因为阵亡的人太多了,所以仪式就在一个露天的地方进行(于郊,使吊之)。
     
    正当仪式紧罗密布进行的时候,突然之间,阵亡将领杞梁的妻子不干了,她大吼道:“我丈夫为国捐躯,难道还有罪吗?为什么要这样侮辱他的亡灵(殖之有罪,何辱命焉)?如果要诚心诚意的祭拜,就要到我家中进行,不要在野外这么敷衍了事(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
     
    在万恶的旧社会,敢这么顶撞国君的人,都应该算是一个另类,何况还是一个弱女子。经过她这么一闹,齐王立刻知道自己错了,他立刻当面谢罪,并且在杞梁的家中又举行了一次追悼会。
     
    可见,这个故事就是让大家“注意礼仪”。因为野外凭吊不合礼制,所以不管是谁,哪怕是一个弱女子、刚刚丧夫的小寡妇,她也有权利提出抗议,进而维持宗教礼仪的规章制度。
     
    这种思想,才是编撰这本书的作者,孔子的心声。
     
    综上所述,《左传》记载的这个故事,就是这么一个维护礼仪的故事,里面没有长城或者城墙,也没有“哭”,更没有“城崩、投水”等情节。这么一个和“孟姜女哭长城”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事,是如何与这个经典名著扯上关系的呢?
     
    二百年之后,后世子孙重新整理了这个故事,并把它编纂在了《礼记·檀弓》里。
     
    在重新书写的时候,为了增加这个故事的阅读性,当时的那些编辑们,他们就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情感,擅自增加了一句话:“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而哭之哀”,正是这四个字,彻彻底底改变了这个故事。
     
    一个刚刚丧夫的弱女子,在冰冷的马路上哭哭啼啼,这会让多少人产生怜悯之心呀,又会让多少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呀。
     
    从那以后,这个故事就越传越广,越传越神,在这些人的不断“评价”中,这个弱女子是越哭越厉害,越哭动静越大。到了最后,她不仅自己哭的死去活来的,还出现了跳楼、上吊、自杀的的情节。
     
    “哭夫崩城、殉夫死节”。
     
    正是这些故事,构成了《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基本雏形。
     
    时间到了西汉惠帝时代,汉惠帝下令收缴天下图书,便于重新整理和管理,而负责这个工程的人,就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
     
    在编纂图书期间,刘向就将这个故事,编纂在了自己《说苑》和《列女传》里。
     
    《说苑·善说篇》中记载:
     
    “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从这以后,这个维护宗教礼仪的故事,终于出现了“城墙倒塌”的情节,连时间也有了(十日而城为之崩)。但是,这个倒塌的城墙,应该是齐国的城墙,跟万里长城一点关系也没有。
     
    记录完了这个故事后,刘向还是不满意,他继续再接再厉,在自己另外一本书《列女传》中,又重新演绎了这个故事。
     
    《列女传·齐杞梁妻》中记载:
     
    “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杞梁妻曰:我何归矣?遂赴淄水而死。”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
     
    杞梁死后,他的妻子抱着他的尸体在城墙下哇哇的哭,哭声之感人,路过的人也都哇哇的哭。在大家的不屑努力下,哭了十天后,齐国的城墙就塌了。
     
    看见城墙塌了,杞梁的妻子也就不哭了,她就把杞梁厚葬了。丧事办完后,杞梁的妻子心想,反正自己也没有地方去了,她就跳进淄水自杀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加入自杀环节呢?
     
    因为《列女传》本身,就是一部禁锢妇女思想的书。这本书全是提倡“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的故事,虽然有《孟母三迁》、《周宣姜后》这种正面的、积极的故事。但是,这本书更多的故事则是告诉那些妇女:“要守好自己的妇道,要好好的服侍自己的老公,老公对你再不好,也要忍着,不能给老公戴绿帽子。老公死后,要给老公守孝,一生忠贞不二,最好以死殉情等等。”
     
    总之,宋朝的大思想家朱熹,就是看了这本书,悟出了一个“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结论,还大肆提倡大家争做“贞洁烈女”。
     
    综上所述,对于男人来说,《列女传》绝对是一本好书,值得买回去送给自己的老婆、女朋友们,让她们好好的学习一下。当然了,后果自负。
     
    书归正传,经过了两汉的不断演化,杞梁妻子维护宗教礼仪的故事,就变成了一个终于爱情、矢志不渝的故事。可见,通过自己的手笔,按照自己的思路,最后成功篡改历史的那些文人们,他们是多么的“可怕”呀。
     
    现在您知道“评价”的可怕了吧。
     
    因为某种“需要”,我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评价”这个人,进而去混淆历史的真想,改变人们阅读历史的心态和立场,最后成功改变历史,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万恶的旧社会,统治者使用这套“把戏”,那真是屡试不爽呀。
     
    但是不管如何“评价”,都是要有一个前提的,即必须得到一样“东西”。
     
    只要缺少了这样东西,即使“评价”的再好,再完美无缺,也终有一天被人民揭穿,终有真想大白的一天。但是,如果有了这样东西,即使“评价”的再烂,再错漏百出,也会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甚至达到永恒。
     
    这样东西,叫做“民心”。
     
    在万恶的旧社会,普通百姓没有没有话语权,更没有言论自由权。面对昏庸无比的帝国统治者,普通百姓不敢直接抨击统治者,他们只有通过各种的民间故事,来表述自己无奈的心声。而《列女传》中“梁妻哭夫”的故事,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素材和倾诉的平台。
     
    为了表示自己的心声,这些处于弱势群体的老百姓,他们也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评价”这个故事。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老百姓是如何“评价”的吧。
     
    这个故事中,杞梁是战死的,这个不“劲爆”,为了我们的心声,他应该是被苛政、暴政折磨死的。杞梁死的地点在哪呢?在齐国的城墙底下,这个地点也不好,为了我们的心声,您就受累一下,死在长城底下吧。
     
    老百姓这么一“评价”,这个故事就变成了:
     
    杞梁被抓去修长城,最后惨死在长城脚下,杞梁妻知道这件事情后,抱着他的尸体在长城底下哭,哭了10天后,长城就被哭塌了,最后杞梁妻也投河自杀了。
     
    至此,《孟姜女哭长城》的基本框架,就此搞定。
     
    基本框架有了,剩下的就是一些不重要的细节了。通过一代代的口碑相传,不断的演绎与修改。到了盛唐时期,孟姜女的故事得到了空前的完善。
     
    在唐朝的时候,这位杞梁之妻,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根据《敦煌曲子词集》记载:“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这是“孟姜女”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也是现在掌握的文献中,朝代最早的一次。(部分考古学家说,“孟姜女”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文献证实。)
     
    孟:是庶长的意思,表示为妾所生的孩子,所以孟姜女地位卑微;姜:是美女的意思,是古代人对女子的尊称。
     
    妻子的名字改了,丈夫的名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唐朝以后,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就把“杞梁”的名字进行了改进。
     
    这位丈夫原来姓“杞梁”,名“殖”,现在被改名了,姓“范”,名“杞良”。后来的影视作品中,他的名字不仅叫“范杞良”,还被称为“范希良、范四郎、范喜郎、万喜良、万四郎、万死郎”等等,这些名字根据各地方言而定,除了“万死郎”这个名字难听点以后,其他的名字都还不错。
     
    最后,唐代诗僧贯休的一首《杞梁妻》中,把杞梁夫妇与万里长城联系了起来,也把《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进行了完美的“盖棺定论”。
     
    秦之无道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综上所述,民心是多么的重要呀。一个与秦始皇修长城毫无关系的故事,经过了不断的演变,最后变成了一个秦始皇暴政的民间传说。可见,人民是多么的恨秦始皇呀!
     
    “天下苦秦久矣”!这真是一句大实话。

     
    按照现在文学家、史学家的分析,《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她至少反映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民间百姓对秦始皇暴政最强烈、最无声的抗议。
    第二:修筑万里长城,是秦始皇最大的暴政。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秦始皇是暴君!
     
    对于秦始皇来说,修筑长城无可厚非,长城的意义也不言自喻,这本应该是他的政绩,是他千古传诵的伟业。但是,即使秦始皇干了一件及其正确的事,他却选择了错误的时间,也选择了错误的地点。
     
    如今的长城,已经变成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唯有时间,才能证明秦始皇的伟大。
     
    如果说南征百越,北修长城,中修御道,还算是秦始皇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自己的人民而实现的“政绩”话。那么他接下来要干这两项工程的,则完全没有国家,没有人民,只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劳命伤财的“壮举”。
     
    因为这些工程,人民终于无法在忍受秦始皇的暴行了,秦始皇也有一位千古一帝,彻底变成了一个骄奢无道、遗臭万年的昏君。
     
    这两项工程,第一个就是开头说的“秦始皇陵”;而另外一个,就是那座传说中“东西五百丈,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的阿房宫。
     
猜你喜欢“二人转短剧”视频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